APP下载

“大象无形”之宇宙意识,时空恐怖的情感范型

2013-04-29王振祥

关键词:燕昭王幽州陈子昂

王振祥

据卢藏田《陈氏别传》记载: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以右拾遗的身份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契丹,武攸宜轻敌无将略,陈子昂曾献计未被采纳,以后又因进谏切直,惹怒了武攸宜,受到降职处分,于是他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有感于古代乐毅受燕昭王知遇的故事,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虽然相信后世也许还会出现燕昭王那样重用贤才的明主,所恨人生短暂,未能获见,因而,想到宇宙的永恒,怆然有孤独之感,写下来这首慷慨悲凉的著名诗篇。

诗虽题名《登幽州台歌》,却既无一字登临,又不描绘幽州风光,甚至连此类标题通常总要写到凭高眺望所见的景物也都没有,但我们绝不能说这是作者弄错了题目。

实际上诗中已把登临所见的空旷的天宇和北国无际的郊原的空间感受转化为历史的漫长和天地的悠久等带有时间观念的没有形象可见的玄感,所谓“玄感非象识”。从而去对“大象无形”的宇宙本体作理性直观。全诗就是以这样纵览古今、通往永恒、迎向阔大的诗心,抒写登临怀古,四顾苍茫的孤独感,致使这首哀叹人生霎那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孤独的怆然涕下的诗篇,遂能以“大象无形”没有形象可见的内容冲破形式的“无边际的崇高”,唤起人们强烈宇宙意识的审美感受,超越其自身内容的历史具体性,成为人类共有时空恐怖的情感范型。难怪近代欧美四大哲人之一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十分推崇陈子昂这首《登幽州台歌》的境界,说它“前此人类尚未梦见过此诗境界”显然并不为过。

从上文分析来看,此诗为唐人首次公开纳入宇宙。全诗通过时空的咏叹,揭示自身与历史和宇宙的矛盾,剖露了壮志难酬、忧愁深重的内心世界。开头两句以纵览古今的历史长河写自身存在的短暂无法见到“古人”“来者”的知音难觅的孤独。后两句更把个人存在放到空旷的天宇下,以目极人荒的气概,写自身存在渺小的孤独。虽短短四句,却如鸿蒙开辟,脱弃凡近扫空万古,浩渺无极而非虚空,“独怆然而涕下”,并非绝望。时空莫辩而人并未迷失方向。正是自我在激越的高峰统一了有我无我、人和宇宙融合无间的表现。

猜你喜欢

燕昭王幽州陈子昂
Canción para subir a Youzhoutai
东周列国志(14)
陈子昂:有实力,也要有机会
陈子昂毁琴成名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怀才不遇陈子昂
一个故事挽回名誉
一个故事挽回名誉
目不识丁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