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儿童本位
2013-04-29李长周
李长周
一、 启发感悟应当切中儿童本位
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之一,当学生披文入境,求悟而不得时,正是教师启发的最佳时机。比如,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让学生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帮助别人之后的心理感受,学生就会明白“愉快”来自精神的满足,而非物质的占有。此处的“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帮助别人之后的心理感受”就切中了儿童本位,因为,学生都做过助人为乐的事,有过助人为乐的心理体验,易于联想和体会。但有的教师在教学本课时,举出了雷锋、孔繁森等无私奉献的名人为例,这种启发就变成了成人立场上的理解,而非基于儿童本位的思考。剖析学生自己的助人为乐的感受,其中既有的价值观引导,但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善性使然,其性至纯至真,有别于成人在树立了积极的人生观之后,出于信仰而行的奉献精神。启发感悟要切中儿童本位,教师需要把握儿童特定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分调取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人生体验。
二、 深度解读不可逾越儿童本位
有些语文教师主张“深度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挖掘,希望学生对课文能有深刻理解乃无可厚非,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须以一定的知识和阅历作基础,如果解读深度逾越了儿童本位,学生就很难接受,必然会形成教师一人独秀、学生集体无语的局面。比如,某教师在教学《江雪》一诗时,不仅要求学生感受诗人心中的“千万孤独”,还希望学生能理解诗人孤独的原因,进而感悟诗人的正直和高洁。于是,教师动情地讲述作者如何因政见不同而遭受排挤,可是学生却听得如堕云里雾中,一脸茫然。其实,只要学生能联系自己独处的经历,感受到孤独寂寞的滋味——尽管这种滋味不尽相同,但如此足矣,又何需再深一层?
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看清楚学生的高度在哪里,也才能找准目标的高度在哪里。否则,逾越了儿童本位的解读,只会让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教师的诸般“辛苦”,终归付诸东流。
三、 价值引领必须回归儿童本位
价值观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小语教材中的选文基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于童年时期的学生身心成长而言,其影响可谓巨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理所应当从小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要让学生在有精神追求的同时,还懂得量力而行。
让价值引领回归到儿童本位,就是把价值观教育和严苛的要求分离开来,让道德、精神、信仰在学生心中先扎下根来,再任其伴随着美好的生命慢慢地自由生长、自然成熟。把价值引领回归到儿童本位,胆小的学生就不会被嘲笑,爱哭的儿童就不会被冷落,……所以,儿童本位应该成为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严防死守的阵地,防守自己成人思维的惯性,防守自己完美主义的苛求。
(作者单位:新沂市棋盘镇张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