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走个来回

2013-04-29邓超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樟树言语香气

邓超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理解”既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重要的课程目标。不论是在《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中,还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都可觅其踪影。的确,理解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是感悟、积累和运用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反观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理解”的公式化、虚幻化、狭窄化等现象斥着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理解”的真貌,削弱了“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笔者试图从“理解狭窄化”这一现象入手,给“理解”正名,给予“理解”科学定位,以期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基于“完整”的理解——对语文教学中“理解什么”的理性思辨

“理解狭窄化”的具体表征是,将理解止步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中心主旨”。套用崔峦老师的说法,就是“‘内容理解式”的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狭窄化”的理解遮蔽了理解的全貌,造成了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低效。与世间万物一样,内容和形式是构成语言的两个基本因素,“语言内容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去反映,而语言形式又必然反映着语言内容”。诚如王尚文先生在《言语形式四题》中所言,“我们人类有能力开出一条巴拿马运河把美洲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却没有方法把一篇言语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给分割开来。两者天然地统一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 因此,语文教学中理解的对象应该是言语内容和形式。具体而言,就是对语音标点、字词句段、课文内容、思想情感、中心主旨等的理解;对怎样围绕中心选择、组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怎样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法等的理解。

对此,福建省特级教师刘仁增老师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表述,他将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归结为“逆方向分析”,认为“这只是侧重从理解的角度学习语文的,是阅读过程心理机制的一个思维加工方向。”在经历了“逆方向分析”后,还得进入“顺方向分析”,“侧重从运用的角度学习语文”,即理解言语形式。他指出:只有经历了“逆分析”和“顺分析”两个方面的阅读过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才是阅读教学所需要和追求的“理解”。

的确,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之间并非水火不容,而应是水乳交融。在引领学生理解了内容,弄清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的基础上,去理解作者的构思、表达的精巧,在这一过程中,也进一步促进了对内容的理解。于永正老师也曾撰文指出:“文章一旦成了‘课文,身份就不大一样了,它有了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因此,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看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即不但要‘得意,而且要‘得文,并在得意得文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

综上,“言意兼得”的理解,才是“完整”的理解。

二、基于“表达”的理解——对语文教学中“怎么理解”的策略探索

在明确了“理解什么”后,我們需要进一步思考“怎么理解”,探寻其操作策略,将其物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对此,笔者以为,基于“表达”的理解,是解决“怎么理解”的基本策略。基于表达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二是从表达的角度去理解。高林生老师认为“构成一篇课文的意义要素通常有三:第一是课文的内容,即课文所描述的人、事、景、物等。第二是课文要表达的思想认识。第三是课文是怎样通过课文内容及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第三条更具语文价值。”这第三条不正是“表达的角度”吗?语文教学不正应该在“更具语文价值”的地方驻足凝神、潜心研读吗?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现举例:

【案例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语文第八册)

交流:樟树的“高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

①“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他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②“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提示:交流这些句子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可以围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持久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高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案例诊断】

本案例可以说是典型的“‘内容理解式”的语文教学。虽然教者抓住了教学的重点:感受樟树的可贵。但是,对于这段浅显易懂,多数学生不存在太大的阅读障碍的文字,它的语文价值仅仅是“理解”出概念化的“拒虫”“香气永久保持”?从内容到内容的线形教学轨迹所带来的绝不可能是“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况且,语文教学还有一个其他所有学科都无法承载的独特使命:内容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惟有基于表达,才能实现课标所提出的“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总之,基于表达的理解,还应注意几个问题:1.要关注言语形式,但不能“形式主义”,将语文课上成“写作术语的聚会”。2.要关注言语形式,但不能忽视学生现状。不同年段、不同班级的学生“最近发展区”不同,不能生硬地塞给学生。3.要关注言语形式,但不能不加取舍。一篇课文的言语形式细究起来,千头万绪、名目繁多,如想面面俱到,就极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猜你喜欢

樟树言语香气
香樟树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香樟树,樟树香
春日香气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香气锁定狙击心中的他
与生活自然为伍的夏日香气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樟树木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