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我做主
2013-04-29陈雪凝
陈雪凝
广东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2版)提出要“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步能力”,这里的应用能力包含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初步形成信息意识及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等几层含义。那么,如何将这一目标落实到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呢?笔者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角色扮演,以真实任务串起教材内容
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教师通常会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扮演卡通人物或热门游戏中的人物,而这些人物需要掌握当节课的操作技能才能通关进阶。这种角色设计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投入地参与到操作练习中,但若要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角色设计就应有所不同。经久不衰的过家家游戏告诉我们,小孩子其实最喜欢模仿的是他们眼中的大人,所以,赋予学生成年人的角色,如专家、职业人士等等,对于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某个实际问题,效果更好。长此以往,学生的信息意识就慢慢地被建立与强化,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必逐步提高了。
以海天出版社出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编著的《信息技术》教材为例,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安排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获取多媒体素材,分别介绍了扫描仪、手写板、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及录音软件、音乐、视频处理软件等的使用;第二单元是制作多媒体作品,包括DV作品、电子报刊等。如果按照教材顺序一课课来上,则很难提供给学生相关的硬件设备,学生也不清楚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于是以终为始,从作品入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
教材是按照从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再到综合运用的顺序编排的,整合教材之后,并没有改变这种顺序,但以作品为主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学习,则使分散在每一课的知识点的关联性大大增强,能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而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主题,给这些知识与技能增加了感情成分与文化色彩,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当学生从导演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制作作品时,他们会碰到如何实现想法、怎样让别人喜欢自己的创作等等各种问题,此时再进行指导,学生们就会听得格外认真。无法在课堂提供相关硬件设备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但学生会想办法争取家长的支持来完成创作,多方力量参与进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评价引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目标,除了角色的任务有意义、务实以外,还應采取评价策略来引领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老师采用作品评价量规来评价学生作品,但对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我认为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效果更好。它能对学生进行导向、鼓励和督促,评价范围更广、受益面更大,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及自主性,也能减少信息技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随意性。
三、管理到位,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小学生的专注力、耐心是有限的,不能持久稳定地保持某种状态,并且缺乏时间观念,所以,为了保证不偏离学习目标,能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教师在管理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曾经因为这方面准备工作不充分,使计划严重超时、效果大打折扣,汲取教训之后,不断调整改变,有针对性地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关管理策略。
1、目标管理。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并将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不断地提醒学生对照目标进行检查,每节课安排得尽量紧凑,让学生养成目标导向的习惯。
2、时间管理。充分考虑学情、学校大型活动计划、公共假期等因素,设计好整个学习的时间线,将进度表置于醒目的位置,并通过群公告等随时提醒各组,尽可能地使全班保持相同的进度。
3、小组管理。通过网络经常巡视各组,了解情况,小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司空见惯,要帮助他们处理好组员间的矛盾,对于个别极度不配合的组员,允许其被所在小组开除,另行安排个人活动。如果有小组成员因病或其他原因缺课,则安排其他同学先补上,使小组进度不至被拖累,事后再分配缺席的同学其他任务。
4、资料管理。做了一半的作业或资料不见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提醒学生做好备份,养成保存资料的好习惯,不随意删除别人的资料。
事实证明,管理策略在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保证了学习有节奏、有秩序地顺利进行,即或仍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能有效地化解。尤其是当学生对所有管理规则熟悉之后,学习能力会有较大的提升。
强调技术应用、淡化操作技巧,以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主线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也能让课堂教学更接地气。小学生的学习是以体验与感受为主的,让他们从应用中去感知身边的信息技术,体会技术如何服务于生活,对他们的后续学习及终身发展是极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