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2013-04-29王远林
王远林
在已过去的二十多年教育工作中有所感悟,儿童遇到新事物,就会发生求知的动机,于是便去观察,去实验,去寻求结果,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这种活动创造的能力,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用得着,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小就不断地创新创造,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因此,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将成为我们教育活动所面临的迫切任务,特别在我们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发展之际,尤其显得特别重要。
一、依托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育专家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机制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规律得出过程长隐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渗透数学思想,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加快数学意识的形成。
二、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当今学生存在学不进去的原因,常常是受教育者对学习的过程和所学的内容没有产生兴趣,他们(她们)会感到是在被迫去做一些别人要求去做的事情。要使一个健康的有好奇心的人对新鲜知识产生正真的兴趣,应该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探索未知本来就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过程。无论如何,我们的教育体系决不应该是之相反,使学生产生惧怕、厌烦、无可奈何或受到压迫的心理。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只有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古人提倡一种从学生所熟知的事物现象出发,通过试生问答,从而让学生求得正确答案。
三、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想法设法引导学生敢于设疑。数学学科的本质就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思维活动的教学,有目的地引导思维的发散(求异思维),收敛(求同思维),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是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开放性,不循常规,力求变异,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并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索的思维方式,其结果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四、渗透数学思想,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为把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落到实处,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运用新方法,这样,创新教育才能生根开花、接出硕果。
其一让学生多了解数学及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了当時学生的楷模。而近年来,学生接触的知识面虽越来越广,但使数学深入人心,就必须抓思想教育,让学生多多了解数学及数学家,例如,教学活动中,我经常运用新课程教材里安排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讲数学家的故事;同时,让学生了解近年来的数学家及学者。有时,尽量寻求机会让学生多了解现代数学的应用及推广的有关数学问题。以此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把数学的种子悄悄埋在学生的心田,从而消除数学、数学家离学生太遥远的畏惧心理,使他也幻想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数学家,在这样的推动力之下,激发学生来学习数学。
其二要让数学生活味浓。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联系生活,在习题编拟上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的精神。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知识生活化了,学生学习起来就感到有趣易学。“人人是创造之才,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新世纪的教师应充实课堂,实施素质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迎来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