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可以替代“寂静”和“平静”吗?
2013-04-29杨卫东
杨卫东
[教学片段] 《四园诗情》:
师:白天的荷兰是美丽自由的,那么,傍晚和夜色中的荷兰又是怎样的呢?仔细聆听老师的朗读,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范读第5~6自然段)
生:寂静的夜晚,安详的夜晚,夜晚和白天一样美丽。
师:这是一种宁静的美。(板书:宁静)大家再自由读课文第5~6自然段,看看文中的哪些描写给你带来了宁静的感受。
生: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这儿一点声音都没有,很静。
师:有汽笛声应该不“静”呀,怎么能说“静”呢?
生:汽笛声不多,偶尔才会响一两声。
生:远处传来的汽笛声都能听到,只有很静才能听到远处偶尔传来的汽笛声。
师:这是以动写静。我们常说“鸟鸣山更幽”,平时也说“教室里静极了,只能听到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声音”。
生: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我从“默默无言”感受到了寂静。
生:谁都不叫喊吆喝,也看出很静。
师:这里人都是低声细语,环境很安静。
生:牛没动,铃铛一点响声都没有,所以很宁静。奶牛不但站立不动,它的神态也是严肃沉默,它大概就是前面提到的老牛。
生:老牛仪态端庄,他们好似牛群的家长一样。
师:这家长可能在想——
生:奶牛在想,可不能出声,因为我是长者、家长呀。
师:人们都怕打破这份宁静,我也不能发出声音。在这里奶牛也是懂得享受宁静的。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奶牛静立不动,挤奶的人动作轻柔,没有嬉笑,没有呵斥,有的只是相对无言的交融、默契。(生读文)
师:夜色中的荷兰,还有哪里给你这份寂静和安详?
生:(读),“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
师:随着晚霞的消失,夜幕的降临,牲畜的归圈,整个牧场——
生:静悄悄的,恬静悠然,宁静无比。
师:读着读着,这些文字仿佛就变成了一首小诗:(图文)
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师:谁能读出这份诗意?(生读)
师:是啊,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反思]
这一教学片段得到了许多老师的认可,有的认为,执教老师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引领全文,层层深入,带领学生动情地读,大胆地想,充分感受荷兰那份所独有的自由和宁静,令人心向往之;有的老师觉得“文字美,课堂美,大家都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的确,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荷兰牧场的特点,欣赏了文本的语言之美,感受到了田园的那份诗情和画意。但是,这个教学片段忽视了文本表达上的细节,课文中表现傍晚时候牧场的静是有层次的,请看语句:
①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的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② 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
③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①② 两句清晰地出现了两个表现安静的词语“寂静”和“平静”,其中的两个“又”,表现的是这两种状态因汽笛声和车船运奶所出现的短暂变化。要说有个“宁静”,则应是出现在入夜之后,当牧民不再挤奶,当车船远离牧场,当牲畜不再发出声响,此刻的荷兰才真正处于宁静的状态之中。
可是,上述教学片段以及持肯定意见的老师,却无视三个近义词的存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说出各自的感受时,用一个“宁静”代替了5~6两个自然段所表现的多种安静状态的变化过程,代替了学生初步阅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
就这个片段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三个近义词进行。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后,先找出文中的两个近义词,说说课文是在什么语句中使用的,各自表现的是怎么样的情景,再问问学生:要是加上“宁静”一词,最合适放在哪几句话之后,为什么?然后,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恰当运用这一组近义词,表现牧场傍晚和入夜时的景象。
(作者单位:东台市弶港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