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高中生畏惧作文心理的对策

2013-04-29黄秀读

广西教育·B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

黄秀读

【关键词】作文教学 畏惧心理 改变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

0035-02

一直以来,作文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受到极大的重视与关注。但教师厌教、学生怕写的事实,长期困扰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改变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已成为作文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试图借助现代教学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

改变高中生畏惧写作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学生只有对写作感兴趣了,才不会害怕它,进而主动去接触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也告诉我们,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努力培养、扶植并且巩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活跃他们的写作思维,鼓励他们打破思想的禁区,让他们真正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并鼓励他们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其次要创设多种流畅的发表渠道,或把学生的好文章、好片段、好想法在小组、班级甚至年级内传阅,或指导学生积极投稿到校刊、报刊等易于发表的刊物,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再次,要让学生知道,写作上的优势并不仅仅在高考中体现出来,更在“逢进必考”的未来就业趋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刺激学生对于写作的爱好。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笔者从自己做过的一次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学生普遍畏惧写作文,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素材,无话可说”,或“语言表达不好,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个所以然”。调查还显示,超过40%的阅读课时间被教师占用于其他方面,足见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忽略与漠视。而就目前高中生所处的特殊年龄段而言,学生无论是生活经历,还是社会阅历,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再没有丰富的阅读量做积累补充,学生写起作文来,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上下功夫。

首先是经典名著的阅读。经典名著一般都经历了时空的考验,无论是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还是语言的修炼,都是其他文本无法企及的。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巢宗祺先生曾说过:“要引导学生去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注意学生读书的品味,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应引导学生多读经典。”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位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引导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书,教会学生从“自己的”书中吸取精神养料,有了这样的阅读兴趣,学生一定会去读更多的经典名著。学生读多了经典名著,眼界就开阔了,不但获得了语感,还可以陶冶情操,那么,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变得宽阔和深刻了。当然,某些经典名著与我们有时空上的距离,学生阅读起来有些困难,有时甚至会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但只要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时候多做一些工作,想一些办法,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比如,选取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列成“好书目录”介绍给学生,或者把自己的阅读经验与收获介绍给学生,还可以在班级、年级或学校范围内举行阅读经典名著的比赛等,以此培养学生对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与爱好。其次是报刊杂志的阅读。报刊、杂志刊发的文章具有篇幅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等优势,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阅读。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时,要学会关注生活,留心社会,收集素材,并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样做,可以弥补学生社会阅历少等方面的不足,做到“身在学校,心系社会”,不至于每一次写作时,要么“与世隔绝”,要么“没有素材,无话可说”。

当然,不管是阅读经典名著,还是报刊杂志,积累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古人也曾经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足见积累的重要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努力做到“凡有阅读,必有积累”,方便写的时候,或圈点勾画或抄录点评;不方便写的时候,或思考或评议。总之,只要阅读,就要做到“雁过留痕”,而不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样的阅读是不可取的。

三、给学生创设自由抒发的平台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写作都有或多或少的畏惧甚至厌恶的心理,而为了应付高考,教师一般都从高一开始就要求学生为高考进行作文训练,限制性非常强,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因此,语文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自由抒发的平台,让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巢宗祺先生还说:“如果我们想要让他们(学生)饶有兴趣地作文,能够敞开心扉地写作文,能够用自己独有的声音来抒写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消除学生写作的畏惧心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言说的欲望,让他们有一种表达的内驱力。”因此,刚开始的作文训练,应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不管是周记、随笔,还是读书笔记,只要学生在其中展现出来一点才情,教师都要尽情地去呵护它,去激发它,尤其是那些可能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更要加以肯定与精心呵护,尽量让学生敢于表达。另外,还可以创设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由演说的平台,比如让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演说。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高中三年能坚持课前演说的班级,其学生的写作热情与写作水平一般都比同层级的班级高,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也更有帮助。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注意“坚持”两个字。对于这种演说,内容上不设限制,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可以回顾历史、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形式上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尽量用到1~3个成语;人员上,采用学生自愿与老师安排相结合的形式。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甜头。高中生正处于自我表现欲极强的年龄段,只要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他们施展的平台,大多数学生一定不会错过自我展现的机会,那么,一旦自我表达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将不复存在。

四、指导学生自改或互评作文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启发我们,作文评改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师一定要赶在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内容还没有遗忘之前给予及时反馈,也就是要在写作完成后的3天内完成作文的评改工作。而由于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作文评改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语文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理念,认真落实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学习理念,学会放手,培养学生自评自改及互评互改的能力,使作文评改及时而又有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作文时,教师必须遵循多鼓励与赞赏、少批评和否定的原则;每一次评改,只让学生各找出一点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就足够了。还要注意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绝不是一两次评改就会马上奏效的,它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孔子韦编三绝,才编撰出《春秋》;曹雪芹‘增删五次,披阅十载,才成就了《红楼梦》;文学大家鲁迅的作品也是历经多次修改之后才定下来的。名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因此,只要有写作,就一定要有评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要能坚持,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而言之,要改变学生“谈作文色变”的现状,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需要教师多方寻策,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热情,让学生由畏惧写作转变为喜欢写作。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
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实践
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