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操作妙用“三斧”

2013-04-29黄石长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圆锥体表象圆锥

黄石长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抽象性,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如何缩小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学懂、学好,除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外,实践操作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课堂导入时,发挥实践操作的“第一斧”作用,可以呈现数学知识的原始面貌,使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助于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在探究新知识时,发挥实践操作的“第二斧”作用,可以总结散乱的操作经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图形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巩固练习时,发挥实践操作的“第三斧”作用,可以使学生内化数学概念,发现图形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第一斧”识特征

在学习之前,学生头脑中只有比较形象的图形,但他们很难分辨清楚图形的各部分结构。如学生对圆锥体特征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对圆锥体形状的整体认识上。为了使学生能更加具体地认识圆锥的特征,教师可以让学生拼搭圆锥体的框架,还原圆锥体的组成结构图,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圆锥的各部分结构。接着,教师把教学引向深处:“你们说一说,圆锥体是怎样的一个物体?”学生回答:“我们认为,当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或者说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采用不同的方式摆出圆锥体后,问学生:“现在你们还能找出它吗?”

在这样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爱动手的天性以及他们的已有经验和生成经验。在操作之前,学生依靠模糊、不系统的经验,重建了圆锥体的形状;在操作之后,学生利用操作中积累的经验,结合其他同学的发现,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归纳出圆锥体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样的操作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发挥了他们富有个性的创新思维。

二、“第二斧”定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比较片面、肤浅,而建立数学图形的概念必须经过认识特征、理解内涵、拓展外延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告诉学生,特征不是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挑选、比对、搭配模型,有助于学生在操作中反思、提炼和总结经验。

教师问:“现在,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把搭成的圆锥体放入不同的模型中。放之前,你们先观察自己小组的圆锥体的大小。然后想象一下,选择多大的模型才能正好放下?”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和想象,展开了交流。学生甲说:“我们选择‘小头能放下的模型。”学生乙说:“万一模型的高比它短,放不进去怎么办呢?”听到学生的疑问,教师出示了课件,验证了学生提到的这种放法。学生丙总结:“每个面都要相配合。”

教师说:“你们说的‘配合是不是指自己的圆锥体的底面要与模型的圆锥体的底面大小一致,一一对应?”并通过操作验证这一观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

通过操作,让学生先利用脑中的几何模型,进行表象甄别,筛选出大小合适的圆锥体模型,为进一步展开猜想奠定了基础。然后,教师让学生用模型与圆锥体进行实际比对,验证猜想,形成概念。在观察、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从点到线再到面,逐渐内化表象,完善了对圆锥体表象的概念建构,从而培养了逻辑推理能力。

三、“第三斧”深化认识表象

实践的作用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对图形形成感性的认识,理解其含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拓展概念的范围,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如在学生掌握了圆锥体公式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师给定学生固定尺寸的圆锥体(每个学习小组的尺寸大小不一),让学生利用学具制作模型。在操作中,学生发现底面积、高可以决定一个圆锥体的大小,为后面学习面积和体积公式打下了基础。这样的实践操作,让数学回归生活,在提升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操作实践可以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反思,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并及时总结活动经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圆锥体表象圆锥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一种新型夹具设计
简单而精致的BUBA台灯
埃及沙漠赫尔格达红海沿岸沙漠呼吸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