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形成性评价改革漫谈
2013-04-29刘会勤
刘会勤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非常单一,一个学生好还是不好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而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学中年级语文形成性评价改革逐步开展,成为小学中年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推动因素。这种形成性评价改革注重调节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对于老师调整教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小学中年级语文形成性评价的形式
(一)老师进行评价。老师是教学中的主要参与者和指导者,对于学生的评价是最有发言权。老师不仅控制着课堂的教学进程,也决定着课堂的学习效果。在小学中年级语文形成性评价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培养。具体来说,一方面,老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告诫他们认真听讲,督促他们认真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老师应当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务,掌握课堂上的学习内容。
(二)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得到底怎么样,只有学生自己是最了解的。因此,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内因决定外因,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必须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到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提高自己的方法;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三)相互评价。相互评价的目的是确立评价标准,然后学生根据这个标准取评判其他的同学,当然在评判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其次是帮助他人正确认识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并积极帮助他们去改正、提高。在评判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的能力不断提升,集体感和责任感得到加强。
二、小学中年级语文形成性评价改革存在的不足
形成性评价改革是我国教学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方式,国家课改组在国家课改实验区进行了调研,形成性评价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形成性评价改革内容比较随意,重点不突出。非学业内容的评价比较泛泛,大多是根据统一的评价手册制定的,虽然比较全面,但是并没有充分反映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和特点,没有将非学业内容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二)评价工作脱离实际,操作性差。调研结果反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方式有相当一部分脫离实际,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操作起来比较费时费力,普遍比较繁琐。
(三)多主体评价缺乏互动。在评价过程中,加入了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但是他们的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不一样,目的和标准也不明确,在相当程度上,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良性的互动,老师和家长的负担也比较重。
(四)评价活动过于频繁,评价资料处理不当。由于评价活动开展得比较频繁,基本上都是每周一次,并且内容较多,老师处理时往往疲于应付,对评价的资料不能很好的利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小学中年级语文形成性评价改革的意见
(一)评价目标确定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中年级语文形成性评价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当把形成性评价和语文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标准要体现多元化,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差异,就很难看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实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对于语文成绩好的或者是有特长的,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对于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应当乐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形成性评价改革应当突出重点。语文形成性评价改革应当抓住关键,把评价改革的内容和语文教学重点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评价内容和语文这门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评价的内容必须能够促进语文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四)评价方式简单易于操作。形成性评价改革应当合乎实际,方式简单,易于操作,不能给老师和家长带来很大的负担。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各评价主体应当进行互动,确定明确的标准和目的。
(五)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评价过程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评价过程应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与教学过程相符合,评价完成后,应当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教学目标,提出改进措施。在语文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学好语文,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
总之,应当重视小学中年级语文的形成性评价改革,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