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趣——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2013-04-29许春花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活塞课外创设

许春花

小学《科学》是小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要想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创新意识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昼夜交替》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课堂上組织学生进行示范表演:一个学生举着手电筒照着地球仪,一个学生用手轻轻地转动地球仪,其他学生观察转动的地球仪,看看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昼夜交替的知识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科学这门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我在讲《地球的吸引》一节时,给学生提了一些问题:一是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二是我们为什么上坡会感到吃力?三是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学生随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紧张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在课堂小结时,我对学生说: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才会有所发现,大科学家牛顿正是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后才引发了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类能摆脱了地球引力飞到天外去。学生听后对生活的一些现象开始注意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实验制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简单电路》时,我让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学生情绪高涨,跳跃欲试,很多学生很快就把线路正确连接起来,制作出用开关控制红绿灯转换的电路。学生的积极性高,所学知识牢固。此类方法研究者较多,贵在教师精心选材。学生在实验与制作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同时发展了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生的兴趣,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发挥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1、不求统一,各显心思。如在进行《红番茄》一课的教学时,在课后开展拓展活动时,我并没有要求所有学生都依照一种方法做。于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的同学把收集到各种各样的叶子按照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门别类,有的同学把各种叶子张贴在一起制成挂图,有的同学在网上搜集叶子,制成一个活泼的网站,……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都有可取之处。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出比老师更精彩研究方法。

2、玩中出创新。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压缩空气》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空气的一些特点,在教学中我就玩了一节课的皮球、塑料袋、注射器,让学生在玩中理解知识,对于注射器,可以说学生玩出水平。学生玩得很兴奋,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的有新发现、新感悟:按活塞,感觉到有冷气从针眼出来,从中学生的认识到空气和水一样能占据针筒的空间;往针筒里装水,学生发现活塞压不下去;装空气活塞能压下去一点(针头一端堵住),从中学生的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松开按压活塞的手指,活塞会“回来”,学生又认识到活塞“回来”的力量是空气压缩产生的,空气一压缩,就产生弹力。这样,我们就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试着从另外的角度去摸索,去探求,从而获得新的创举。

又如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也让学生“玩”,努力玩出水平,玩出学问来。果然磁铁的性质在玩中被孩子们发现了。学生欣喜告诉大家磁铁能吸铁还能吸钢,而且还能隔着物体吸铁。他们用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把不小心掉入井里小刀,用磁铁把它捡了上来。

三、课外延伸,形成创新氛围

《科学》中内容不多,对于勤思考,爱创新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总是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资料,鼓励他们多了解课外知识。如果学生仅停留在有一点想创新的动机,或者在头脑中已有某部分构思的作品,也是不够的,还应积极动手实践,努力实现创新。

如在学了《照镜子》后,有个学生制作了一个万花筒,充分展示了他的创新意识。我及时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使这个同学体验到了一种创新的愉悦感,激起他新的创新意识。其他同学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从这以后他们又制作了眼球模型,简易起重机等。我把这些作品收集起来,在一次班会课上进行了展览,同时还邀请兄弟班级的同学来参观。许多学生对展览发生了浓厚兴趣,也得到启发,课后他们纷纷效仿,制作了许多新颖的东西。当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课为学生创设了施展才能的有利环境,提供了思考和动手的机会,使学生潜在的创新欲望得到了展示。正如有人说:“课内激发的兴趣,要在课外得到延伸,因为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是无限的。”考证创造与发明的历史,谁都会发现,真正的发明创造绝非在课堂上,但又大都得益于课堂,因为课堂孕育了创造发明的动机,培养动手能力。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教法,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科学》课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我们科学教师只有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不断的,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播洒学生的种子。

猜你喜欢

活塞课外创设
一种活塞挤压式室内通风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转动小脑瓜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KS Kolbenschmidt公司的新型钢活塞
低噪声活塞——降低活塞销的拍击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