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2013-04-29龚惠平
龚惠平
如何能让“口语交际”中的丰富内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现呢?那就需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标准。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设想。
一、做到“观察细致、说话有条理”
“口语交际”需要学生能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向同学进行叙述。回忆的过程即是事情经历的再现,又是有条理地说话的准备。要想叙述清楚一件事,如果没有平时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对所准备的内容的合理的层次安排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也应该成为“口语交际”教学评价一个标准。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個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的是“聊聊春节”。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很多,学生应该对这个内容活动有话可讲。但在教学过程中都并不像教师预想的那样。注意观察的和不注意观察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从下面的两篇“口语交际”的文章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来。
例文1:春节到了。我真的很高兴啊!那天我一早就起来了。我先刷牙,然后洗脸吃早饭,吃过早饭我又看了一会儿书。爸爸妈妈在忙着烧饭,我就一个人出去找小朋友玩了。玩到中午回家吃饭,今天的菜可多了,到了晚上菜更多。春节真好啊!
例文2:春节贴春联真有意思。今年我和爸爸贴春联,我做爸爸的小帮手。我们先贴大门上的春联,爸爸选了一副春联,我拿着糨糊瓶,爸爸用排刷蘸了糨糊,把它均匀地涂在新联的反面,再把春联端端正正地贴在大门上。我嚷着要爸爸让我贴厨房门上的春联,爸爸同意了我的要求。我学着爸爸的样子,选了一副春联,用排笔蘸了糨糊,涂在春联的反面。哪知排笔只蘸了一点儿糨糊,不够涂。于是我干脆把手伸到糨糊瓶里,挖了一大块,往春联反面一放,用手掌涂抹了几下,一副皱巴巴的春联终于贴到了门上。
从上面的两个例文,我们不难看出细致的观察在“口语交际”中的意义。第二个例文作者描述爸爸很轻松的贴好春联,而我贴春联却贴得“皱巴巴的”。这些地方作者对爸爸和“我”是怎么贴春联的细节的描述就是细致观察的结果。
二、让“知识”内化为“素质”
“口语交际”的学习使学生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口述时或者写在作文本上的内容能达到教师预设的效果,但离开课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的应有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分别安排的是“学会商量”和“约请”这两个内容。
学生课堂上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运用,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课后,他们遇到和别人意见不同时,不是去和别人商量,耐心地听别人的意见,而是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突现了“小皇帝”的形象。约请别人时,该有的礼貌有时也不见了。我记得在本学期快要结束时,我请班上的一位同学去约请体育老师为学生测量身高、体重。那位同学可能以为是老师请他去约请体育老师的,所以他到体育老师的办公室就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们老师叫你下午给我们班的同学测量一下身高、体重呢!”说完就好似完成了任务似地离开了。
“口语交际”的内容,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很好的进行运用,而离开课堂“口语交际”的效果就不能令人满意了。究其原因无非是我们的师生总以为“口语交际”的内容只要我们能在课堂上说出来,在作业,试卷上能正确的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口语交际”就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了。它没有能够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而学生所显示出来的课上和生活中不一样就不足为奇了。
三、从“知识积累”走向“拓展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说几条广告语,学生大多都能背出几条,但是要让他们自己也来设计广告语时却比较困难。广告语的设计不仅要突出商品的优点,不过于自夸,还要使人读起来顺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的训练中“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能有所“拓展创新”也是我们“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
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较丰富多彩。有些内容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积累就可以模仿运用了,但有些内容却要求学生能理解“口语交际”训练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例如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的第五单元安排的“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广告”,就不同于一般的“口语交际”内容。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广告,它充满了我们的生活。这次的“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学生从积累的知识中找出几条广告并不难。但我们的“口语交际”不仅是让学生体会广告语的用词精美、生动,更重要是让他们也懂得怎样介绍产品,怎样写广告。不同的产品有其不同的特点,当然广告中“口语交际”的内容来自生活,贴近生活。
“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重视的不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生活中的应用。正确的评价标准是“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的指针。只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标准。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工作就一定能取得骄人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