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
2013-04-29罗斌
罗斌
数学课堂中的对话,承载着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重任,有效的课堂对话将使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知识建构的桥梁。
一、引领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例如“时、分的认识”这一课。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及钟面后,教师创设了师生拨钟比赛的情景。先是学生报时,教师拨钟,学生积极性十分高涨,然后教师报时学生拨钟,学生因为好胜心强,不愿输给老师,拨钟可认真了。当老师喊“停”时,有的学生还说:“再比一会儿”,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此时多么浓厚。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用爱心激励爱心,用生命呵护生命,用自由唤醒自由。
二、引导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与学生对话是学生之间切磋交流、合作学习的活动。要鼓励学生从封闭的学习走向开放,懂得沟通信息共享成果的重要意义,既要主动大胆亮出自己的见解和内卫疑问,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生生对话的过程,就是他们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弥补,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特征”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搭一个正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标准”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却不像样,还有的小组甚至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提出了问题,这时有几只手举了起来,但教师没有让他们起来回答,而是组织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找出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让学生考虑周全些,语言组织精练些,然后再做出精彩的回答。一會儿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陆续举起了一只只手,第一位学生回答道:搭不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的不“标准”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另一个学生补充道:要搭一个标准的正方体,第一,要有12根小棒;第二,这12根小棒要一样长。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合作学习,并在与同学对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对正方体特征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与生活的对话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不能不加辨别地照搬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要学会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要善于联系“生活画面”、要善于设计“生活情境”;要带领学生返回“生活天地”,实际操作一下。
例如在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练习课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巩固算法及加减法意义。首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现肯德基的优惠券,让学生看每种食物的优惠价,然后让学生模仿购买,一是让学生购买两种食品算算用了多少钱;二是给学生19元钱买一种食品,应找回几元。让学生讨论,汇报第一种时,让学生讨论合理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自主探究学习。
四、指引学生——与课本的对话
一个精当的话题,能为学生与课本的对话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与课本对话,是学生与课本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和接受过程,要以自身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赋予课本新的价值和新的内涵,使“静态”的教材在学生创造性地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例如曾在低年级听到一位老师教学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师:老师给小朋友出一道题:15-9=?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说出你是怎么算的?更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15-9=6,我是这样想的,我把15分成10和5,10-9=1,1+5=6。生2:15-9=6,我是这样想的,我把9分成5和4,15-5=10,10-4=6。生3:15-9=6,我是这样想的,15-10=5,15-9=?因为被减数与前一个算式相同,减数比前一个算式少1,所以差比前一个多1,结果是6。生4:15-9=6,我是这样想的,脑子里记住较小的数9,从9起接着数下去,得数是6。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15-9的算法!这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都有很多办法,只要认真想,你们说对吗?师:现在请大家打开数学课本,看一看书还有其它算法?师:你有没有发现还有其它算法吗?谁来说一说?
生1:我是这样想的:哥哥今年15岁,我今年9岁,我再长几岁是15岁?我要再长6岁,所以15-9=6。生2:我是这样想的:爸爸给我15元钱,我用去9元,我再有几元钱是15元?是再用去6元钱,所以15-9=6。……
这位教师不但培养了学生学好教材,更是超越了教材,课堂上学生通过教材,各抒己见、探索问题、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而走出课堂时,学生的收获肯定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如何去掌握知识。这不但是学生学习的一次质的飞跃,更是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一次飞跃。
我认为像这些行之有效的对话实际还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平等的基础上,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伙伴,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想方设法引导进行有效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要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处在良好氛围中,让他们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发挥思维潜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