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变脸”后的冷思考

2013-04-29屠丽纹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龙虾威武丑小鸭

屠丽纹

自学习《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后,我发现如今的阅读课中,的确有更多的老师在关注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表演读,甚至还有“回声读”,读的花样不断翻新,读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揭开这层热闹的面纱,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就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是几多欢喜几多忧。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丑小鸭》,当老师让学生朗读“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这句话时,有个别学生不知什么原因笑了起来,此时,这位老师是这样引导的:“来,我们来变变脸。左手、右手盖住脸。好,把手拿下来,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学生读句子,个别学生笑声依旧。教师再次让学生变脸,但结果仍没有改变。教师一脸无奈。听到这里,我不禁思考,教师煞费苦心的、看似比较新颖的“变变脸”在这里又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岂是“变变脸”就能达成的?“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心不到,则情无共鸣。”

再看另外一位老师同样是引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她是怎么做的。

师:这句话中的哪几个字、词刺痛了你的心? 生:“咬”。

师:咬到它哪儿了?

生:咬到脖子。生:咬到翅膀。生:咬到尾巴。

师:还有呢? 生:“啄”。

师:啄到哪里,痛吗?

生:啄到脑袋上了,很痛。生:啄到背上了,毛也被啄下来了。

师:还有哪个词? 生:“讨厌”。

师:小主人会说丑小鸭什么呢?

生:长得这么丑,我看到你就恶心!生:我真想一脚踹死你,滚开!

师:那么多人讨厌它,丑小鸭感到怎么样?我们把它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个别学生甚至带着哭腔。由此可见,朗读是需要“精神滋润、熏陶”的。像第二位老师把朗读融在老师巧妙的情境创设之中,不需要说感受到什么,他们在语言中经历着“丑小鸭”的生活经历,深切地感悟到丑小鸭在家里的悲惨遭遇,朗读句子,便成了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故事。看来,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中,教师的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所以,我们要在朗读指导上力求扎实而灵动,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机勃勃,愈发灵性跳动。

那么,教师怎样的朗读指导才是有效的?笔者结合平時的教学实践,觉得以下几个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一、情境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

朗读,不单纯是一杯白开水,而是盛宴上的一道特色菜。朗读,既是有声天地的舞台,又是无言世界的沉浸。朗读,应善于营造浓浓的氛围,荡起层层情感涟漪。

以笔者在《搭石》中这段话的教学为例:

师:如果你们就是那些急着赶路的人,请问你急着去干什么呢?

生1:我正急着到超市里去买些东西。生2:我急着去城里走亲戚……

师:(引读)你急着去超市里买东西,走过这儿时,你发现有块搭石不平稳——

生3:我会赶紧找来合适的石头搭在这里,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

师:你又是怎么踏上几个来回的呢?

生4:我会使劲地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把它踩实了。

师:可是,你不赶时间吗?

生5:没关系的,如果不放好石头,人走上去会摔倒的。

师:想得多周到啊,谢谢你!怪不得,上了点年纪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

师:是啊,这就是家乡的搭石,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美在——

其实,文本语言就是一扇窗户,打开它,学生便能看到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当学生沉入语言深处时,他们便成了文中的人,此时,教师不需要让学生说感受到什么,因为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后,再要在理性上得到提升已经非常容易了,他们已经能深刻地感悟到这道风景线美就美在“心灵”。

二、刨根问底,让学生情动辞发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还可以借助追问引读的形式,利用自己的朗读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朗读节奏,在潜移默化中暗示学生运用抑扬顿挫的技巧等,如在《慈母情深》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母亲外貌描写的几个句子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接着我就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的朗读就是无声的指挥。然后,我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追问“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背?”“你能看到母亲的背的肩胛骨了吗?”“孩子们,这是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这些追问引起了学生的理性思考,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课文意境、感悟作者情感,将朗读水平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三、巧妙点拨,让学生柳暗花明

课堂中的朗读,说到底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应该是力透纸背的读。但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必须有教师的引领。虽说学生可以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可是如果学生过不了河,教师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呀。因此,我们听到有些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其实学生很茫然。此时需要教师巧妙地点拨,让学生能及时地看到朗读的“光明”,领会文章的内涵,从而掌握读书的方法与规律。

我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教学中,其中有一个片断我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师:西沙的海底有那么多的生物,你最喜欢哪一种?请读一读,通过朗读来表现你的喜欢,好吗?

生1:我最喜欢海参。(学生读“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时语速很快。)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但你理解“蠕动”的意思吗?

生1:应该是“很慢地挪动”的意思吧。

师:是啊,海参到处都是,簇拥在一起,而且是“懒洋洋”的,是像蚯蚓那样动,没有移动得那么快吧,你再读读。(学生读,语速缓慢,有明显进步。)

师:你一点就通,真能干。读书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实际,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样才能读好。谁再说说、读读?

生2:我喜欢大龙虾,因为它很威武。(读“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读得很有气势,强调了“全身”和“挺”两个词。)

师:你为什么要把“全身”和“挺”字突出出来呢?

生2:我觉得大龙虾可能觉得全身都披着甲,有耀武扬威的资本,所以显得很神气。“挺”是“很”的意思,这里的大龙虾确实很威武,所以我这样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活灵活现的大龙虾,谁也像她这样读读?(另外一位学生读,读得绘声绘色。)

朗读忌讳淡如水。当学生读得过于平淡时,教师就应提醒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课文的语境,把握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通过朗读时节奏的变化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情感。这样,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较好地体会到了西沙海底的神奇和物产的丰富。

综上所述,学生欲得朗读之法,教师则必须通晓指导朗读之法。要指导得法,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做到“口未发声先明义,文未出口先有情”,从而真正实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与作者心灵相通,读出感情。就像窦桂梅老师说的那样:“朗读是美好的,朗读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静下心来好好朗读吧,用自己的灵感去碰撞作者的灵感,用自己的智慧与超越作者的智慧,用自己的心灵去敲击作者的心灵。”

猜你喜欢

大龙虾威武丑小鸭
威武辽宁舰(一)
山东舰,威武入列
丑小鸭的蜕变
威武老枪56半
威武的大龙虾
《丑小鸭》后传
大龙虾
《丑小鸭》续编
大龙虾
灰灰鼠要娶丑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