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2013-04-29褚金友
褚金友
一、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是教师时刻关心的问题。在学生还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就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巧妙点出其想法,从而实现有效的心灵沟通。如在讲到酶的特性——专一性时,学生会联想到化学中的催化剂,那么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教师列举了化学催化剂MnO2的作用,并和学生一起思考:“MnO2作为化学催化剂,可催化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这一类物质的分解,不能催化其他物质的分解。”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酶的专一性的认识。
二、想学生之所难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很容易,但学生要理解接受,却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应当体察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如学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笔者要求计算配子种类。学生已经会计算基因型为AaBb(2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个体产生的4种配子种类,但要他们计算出3对或4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3对或4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个体,如AaBbCc、AaBbCcDd产生的配子数时,学生就会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将每对基因分开来考虑,然后再利用乘法原理。”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学生很快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三、想学生之所疑
教师在讲课时,经常会发现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的思维遇到了瓶颈。有经验的教师能立刻意识到这一点,并及时采取措施。如在讲述基因突变时,“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可以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递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是不能传递给后代的”,学生对这句话不甚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和具体的概念等方面综合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特征,是由于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仍是体细胞,所以一般不会传给后代。但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因为分裂后形成的是生殖细胞,就会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给后代。
四、想学生之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错误。在纠正学生的错误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故意出错,使学生引以为戒。如在讲、画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模式图的注意点时,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了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模式图,有意将它画成了长方形,还漏画了中心体。这时,不少学生在下面说:“老师,这样画不对,应该画成圆形,而且还少画了中心体。”这样一来,学生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五、想学生之所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想。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能促进学生求知欲的增长,探索其中的规律。如在讲授成熟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当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紫色大液泡缩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即质壁分离)的现象时非常兴奋。这样既巩固了质壁分离的概念,又加深了对成熟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想学生之所忘
有人说生物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生物学科确实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强化记忆,经验丰富的教师有这样一种认知,即在用到某一知识点时,明明熟悉的知识好像突然就变得模糊起来,如果教师意识到学生也会容易遗忘这一点,这就是典型的心理换位现象。遇到这种现象时,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与学生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帮助学生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