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的高效课堂管窥
2013-04-29信芳
信芳
摘要: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本文从自主设计与学习、自主创作与体验、自主思维与表达、自主收集与探究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性探索,探索出实现高效课堂的路径,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实践 自主探究 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尝试了以教法的转变带动学法的转变,力求打造自主探究的高效课堂。
一、自主设计和学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过去,笔者总是按照预设好的问题思路来组织课堂探究。走进高效课堂后,笔者才认识到:教师要允许学生的“针锋相对”,善待他们的“天马行空”,保护他们的“桀骜不驯”,鼓励他们的“各领风骚”。这样才能造就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课堂。
如《五四运动》一课内容庞杂,备课时让笔者感觉千头万绪,于是,笔者进行了“通过预习,你最想知道本课的哪些内容?”的调查,收集到“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中国会不会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在天津有何发展?今天的我们还能否寻访到当年的遗迹?”“三个卖国贼到底有哪些卖国罪行?”等问题。笔者从中精选问题,并把这些内容补充到教学中,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其他问题。
实践证明,教师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预设,乐于生成,远比直接布置学习任务,更能唤起学生“我要学”的主体意识。
二、自主创作和体验,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必须结合历史学科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运用材料研习、体验思考、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方法辅助教学。如对历史事件过程的认识,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作。在学习“百日维新”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参考书和视频资料,让他们编排了包含光绪帝颁密诏、谭嗣同求援、袁世凯告密、六君子就义的四幕话剧,慈禧的专横、光绪的怯弱、袁世凯的不义以及谭嗣同的悲壮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剧本创作、角色体验,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者的坚强不屈,激发出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实践证明,学法的有效性与教法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学生正是在体验中,其思——从懵懂走向顿悟,其心——从迷惘变得敞亮。
三、自主思维和表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学生行进于新生活的翅膀,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其搭建创新与实践的平台,激励学生自主思维和表达,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果。
如经济模块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因此,在学习资本主义国家这部分内容后,笔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整合,设置问题:“假如你是一位新闻评论员,请用简洁的语言评论中、苏改革的得失。”这样不仅能将两个知识含量大的单元有效地整合起来,而且更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实践证明,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善于契合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思维的空间。
四、自主收集和探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归宿
让学生通过参考书或其他途径来收集资料,是一个既漫长又枯燥的过程,会使许多学生的探究欲望逐渐减弱。走进高效课堂后,笔者才知道:有多少美丽的瞬间,被我忽视;有多少关键的时刻,被我垄断。关闭学生求知心窗的,不是别人,正是所谓的“字字珠玑”!
如在《打开外交新局面》一课中,笔者与学生达成共识,采用“历史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了一个虚拟的外交图片展览馆。活动开始后,笔者提出如下思考提纲:“利用Baidu或Google可以下载很多外交图片,你如何对图片进行分类?对于要介绍的外交成果,时任外交部长会怎么说?作为图片的讲解员,你可以从这些资料中得出哪些结论?在参观过程中,你的感受是什么?在本课学习中,使用了哪些学习方法?”以问题引领思路,使学生的收集任务变得容易,也使学生体会到,在研究过程中起引领作用的是提纲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于查阅之前,修订于分析之后,解决于论从史出。
实践证明,虽然教师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而且还有可持续探究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