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至西周圆形簋及方座簋的范铸模拟实验研究(上)

2013-04-29董亚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3年9期
关键词:制模垫板泥料

董亚巍

簋的形制在商代早期为圆形圈足,如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簋就属于二里岗时期的圆形圈足簋。到商中期,簋一直保持了圆形的圈足。直到商晚期,维持了数百年的几何形状才开始发生变化,圆形簋的圈足以下开始出现方形座,或在圆形的圈足下面加铸兽足。

商晚期已经铸有方座簋,但为数较少,更多的方座簋则是出自西周。从各地出土的情况看,方座簋始铸于商代晚期,普遍使用是在西周及其以后。

方座簋只是底座为方形,簋的腹部仍然为圆形。这币中几何形状上的变化,需要制模、制范、制芯等工艺在技术上的支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凡方座簋,方座以上的部位,基本就是一个完整的圆形圈足簋,只是在完整圆形簋的圈足下面增加了一个方形座。很明显,圆形簋与方座簋之间存在着工艺及技术上的发展关系。为解决簋的这种工艺技术发展问题,我们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对商晚期圆形簋及西周早期的方座簋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范铸模拟实验。

所谓范铸模拟实验,应该是模拟古代当时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设备条件等,按照当时的工艺技术,从零开始进行工艺设计、制模、制范、制芯等操作,最后浇铸出与商周的范铸结构一样的青铜器。商周时期的制模工艺,当以机械造型为主,不可能以雕塑造型为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商周时期塑造器形的主流工艺,应是采用诸如陶车式的车削工艺制作圆形器的泥胎,采用几何造型的翻制方法,制作方形器的泥模胎,采用量角度或分等分的方法,对泥模胎进行分型切割的工艺为主。只要角度分得相对准确,当数块相同角度的范对合后,总能保持一个相对圆或相对方的型腔。也只有采用这样的工艺操作,才是普通劳动者用来造型的工艺技术,并不需要劳动者具备雕塑技能。即使雕塑出来,也存在相当多的器形是无法直接在模上翻范的问题。

制模工艺应是从制泥质的原始模开始,在制作出的原始模上翻制阴模,再在阴模上翻制阳模,之后才是翻范。模与范之间,存在着几何形状的传递关系。如果从出土的实物上去翻模,就脱离了商周青铜器范铸工艺中制模的工艺设计思想,制出的范不能体现原始的分型原理,也不存在本应有的模范关系。所以,这样的范铸模拟实验,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没有实际意义。

商周时期翻制好了的泥范经过阴干后,都是在倒焰窑中进行焙烧。因倒焰窑都是盘筑在地面,在泥范逐渐被烧制成陶范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窑内会直接受到地下不断蒸发上来的水分影响,会出现与现代电炉烘范完全不同的参数。因此,如果使用现代的电炉进行烘范,其烘范的时间、温度等,都会与商周的烘范工艺参数相去甚远。因此,采用现代电炉烘范的模拟实验,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充分考虑到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根据商周范铸工艺的技术条件及设备条件,我们设计了圆形簋及方座簋模拟实验的工艺,并按照设计的工艺,顺利地完成了圆形簋及方座簋的范铸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了商代圆形簋是怎样发展到方座簋,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技术发展关系。下面,就对各地出土簋的范铸结构,及我们对此次范铸模拟实验研究进行论述。本次范铸模拟实验中的泥模胎、原始模、阴模、阳模、泥范、泥芯及錾模、纹饰,由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佘玲珠具体制作。

一、观察商至西周簋的范铸结构

首先需要观察出土各种簋的表面,从留下的铸造披缝认定分型的结构及规律。我们调查了许多博物馆中大量的簋,在我们所见到的商至西周的圆形圈足簋中,发现有三分、四分及六分共三种,即圆形簋一周有三条或四条或六条等距离的纵向披缝从口沿到圈足。如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个商晚期方格乳钉纹三耳簋,即是采用了三分法铸造的。又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的无錾方格乳钉纹簋,就是采用了六分法铸造的。在图1中,左边为故宫博物院藏三分法铸造的簋,可看到此簋一周有对称三个錾。绝大多数商周青铜器的錾都会设置在分型线上,这个簋的三个錾也同样都设置在了分型线上。所以,此簋为三分法铸造的。采用三分法铸造的其他青铜容器,在商代并不少见。但采用三分法铸造的簋,却极少见到。图1右边为宝鸡青铜博物馆藏的簋,在此簋的一周,可看到六条均布的纵向披缝。图中两个白色箭头所指之处,即是其中的两条披缝。但绝大多数簋是以四分法铸造,三分及六分的圆形簋数量都很少。而在商晚期至西周的方座簋中,一般分型都是四分。

在战国的簋中,有少数二分的方座簋,如战国早期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方座簋就是二分的,这种工艺是采用的实物造型,属于当时的复制品,不属于正规的范铸工艺,就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了。商晚期至西周的方座簋虽然大多是四分,但也存在二种范铸结构。可见到的铸造披缝都明显存在于方座以上及圆形簋体上,方座的四个立面一般都是完整的,没有铸造披缝。在方座与圈足结合处的平面,可看到有铸造披缝与圆形簋的铸造披缝贯通,说明这些披缝都是分型的部位。图2为我们依据商晚期至西周方座簋范铸结构绘制的线图,从左边的图中可以看到,第一种簋体的四个分型处都在方座大面的正中心。采用这样的分型方式铸造的方座簋,在商晚期至西周的方座簋中最为普遍。从右边的图中可以看到,第二种簋体的四个分型处都与方座的四个角呈一条纵向的直线,采用这样的分型方式铸造的方座簋有一定的数量,但在该时期的方座簋中数量不多,亦不常见到。以上两种簋的范铸结构,代表了商晚期至西周方座簋的范铸结构。我们选取了最为常见的第一种簋的范铸结构,进行了工艺技术的研究,并进行了范铸模拟实验的实际操作。

二、圆形簋及方座簋的工艺设计

经过对大量商至西周圆形簋及方座簋出土实物及馆藏品的仔细观察,认为西周的方座簋是在商代圆形簋的陶范基础上,增加了一周方座的范,叠压起来浇铸,就成为方座簋。铸造披缝的范铸逻辑说明,圆形簋的模与方形座的模是分开制作的。分别在圆形簋模及方形座的模上制范,再将范叠压浇铸成为整体的方座簋。这种分型叠铸的范铸工艺,也是商周时期铸造青铜器较为普遍使用的工艺。按照这种工艺思想,首先要设计制作出圆形簋的模。四分法的一套簋范共有四块范,每块范的两边各有一个分型面,四块范就具有八个分型面。每块范都具有錾的型腔,但都只在范的一个分型面上,而四块范又都出自同一个模。由此,錾模不能被固定在簋模的分型面上,錾模需要制作成活块模随时待用。所谓活块模,这里是指单另制作出的錾模。夯制簋范时,当簋范的哪个分型面需要錾型,就将錾模临时安置在簋模的相应部位。当簋范的分型面不需要錾型时,就不用在簋模的分型面上安置錾模。錾的这种制范造型工艺,属于活块造型。其实这种活块造型的工艺,在商代的青铜器范铸工艺中也是较为普遍的,并非仅铸簋在使用。

当圆形簋的原始模胎制作好并翻制出泥阴模,经过阴干、翻制阳模,再经过阴干、焙烧成为陶模以后,就可以翻制泥范了。先夯制出一套泥范,在泥范的范面粘贴一层泥片,泥片的厚度就是簋的厚度。将这套泥范阴干,并烧制成为陶质,这成为制作泥芯用的芯盒。由于芯盒的内腔小于范腔,在芯盒中制作出的泥芯体积,等于铸出簋的内腔体积。在同一个簋模上可以夯出许多套相同的簋范,在同一个簋芯盒里,又可以夯出许多相同的泥芯。采用这样的工艺,就可以制作出批量、相同的圆形圈足簋了。

根据簋范的直径,再计算出方形座的长度,并进行方座模的制作。在制作出的方座模上夯出方座范,并将方座范叠压在圆形簋范上浇铸,就可以得到方座簋。圆形圈足簋及方座簋的簋体,其实都是在同一个簋体模上夯范。不同的只是多制作了一个方座模。

我们对圆形圈足簋及方座簋范铸工艺的设计,只是研究商周范铸工艺设计思想的体现。能否按具体的工艺设计铸制出圆形圈足簋及方座簋,只有进行了范铸模拟实验后才能证实。

三、圆形簋模胎的制作

青铜器的制模问题,历来存在雕塑整模的观点,即将翻范的模雕塑成与铸出青铜器的几何形状完全一样的模,然后在此模上翻范。我们认为,商周时期铸造青铜器大多不会这样制模。如果将模雕塑成与簋一样几何形状的整体簋当模,根本就无法夯范。首先这就不属于分型制模,竖起的簋模无法夯范,躺下的簋模下面是圆形无法固定。其次模没有分型面,夯范时需要手工分型,无人能做到分型规整。因此,我们决定采用分型制模的方法制作具有分型面的四分之一模。下面是具体的制模步骤。

1 制作刮板

从零开始制模时,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圆形簋的几何形状及尺寸,并将其画成草图。这个草图只需要画出圆形簋的线条图,并将线条图直接画在一块木板上,只保留圆形簋图的一个边,将其他部位锯掉,按照操作人左手或右手的习惯,顺着木板上簋形的边沿磨出刀口并打磨光洁,一个圆形簋模的泥胎刮板就制作好了。当刮板制作好后,需要将泥料堆在工作台上进行刮削圆形簋模的泥胎。图3为用木板刮出簋模泥胎的原理图。图中1即绿色部分为木质的刮板,用以刮出簋型。图中2即红色部分为被刮板刮出的模胎泥料。图中3即黑色部分为一个圆形的垫板,用以限制刮板进刀。图中4即土色部分为底板,底板为平面,用以堆放泥料。

2 练制泥料

因运回的生土是潮湿的无法磨细,需要先制作一个方形木框,如北方打胡基一样,将生土填人木框中,夯成边长约30cm的方块并放在窑中焙干,取出将其打碎并磨成粉。按体积比土60%沙40%的比例,将土料与沙料充分搅拌均匀成制模的泥料。按一层泥料一层水的方法将泥料堆起来陈腐一天,用脚反复踩踏成泥。当泥料踩踏均匀后,将泥料堆起来陈腐待用。

3 车削泥模胎

将一个板料锯成圆形的垫板,圆垫板的直径即是泥模胎底面的直径,将圆垫板放置在平面的工作台即底板上。将陈腐好的泥料堆在圆垫板上,用制作好的刮板刮削泥料,就可顺利地刮出圆形的簋模泥胎。图4为一组刮泥模胎时的工作照。在上左图中,把泥料堆放在圆形的垫板上,将木质刮板立在旁边作参考,用以调整泥堆的形状及高度。当泥料堆好后,就可以用刮板进行刮削了。开始刮胎时,泥料表面会到处出现凹坑,可以边刮边填补泥料,一直到刮好为止。在上右图中,可看到已经将泥料刮成了簋模泥胎的雏形。在刮削的过程中,有些部位的泥料不够,还可以继续往泥堆上添加泥料后再继续刮。在中左图中可看到,簋模泥胎的形状已经基本清晰完整,只是在不断地补泥料继续刮。在中右图中,可看到簋模已经是棱角分明的泥胎,还在继续刮。在下左图中,是对已经刮好的泥模胎进行修整。在下右图中,用工具将簋模泥胎表面抹光。

采用这种方法制作原始模胎,其工艺十分简单。制作刮板、练制泥料及刮泥胎等操作,都不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培训,没有从事过这种工艺操作的人,都是可以胜任的。图中刮簋模泥胎的人,是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在作课题,在此之前从没干过,这是她第一次进行操作。由此说明,只要工艺正确,在完全不具有雕塑技能的前提下,一般正常人完全可以顺利地进行刮泥胎的操作。刮一个泥胎的制作过程,约1小时就可以完成。

之所以能够刮出较为标准的圆形簋模泥胎,靠人的手工掌握几何形状是没有可能的,主要靠的是平板上面的圆形垫板进行控制。当木质的刮板在平板上刮泥胎时,平板顶着刮板的底,使刮板不可能再低,从而保证了泥胎的高度。相同道理,当木质刮板顶到圆形垫板时,圆形垫板就限制了刮板的进刀量,只能将泥料刮到圆形垫板为止,不可能再向圆形的垫板以内进刀。由于垫板是圆形,刮出的泥胎自然是圆形,从而又保证了泥胎的圆形以及泥胎的几何形状。这种工艺现代铸造还在采用,称之为“车板造型”。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4·商4[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44

[2]随州市博物馆,随州擂鼓墩二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制模垫板泥料
聚氨酯组合物制模法与石膏制模法提取立体足迹对比研究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河工物理模型制模进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没有垫板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小鼠梗阻性结肠癌模型的建立与稳定性分析
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泥料对陶瓷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