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赚钱基因
2013-04-29
酒仙网郝鸿峰致孙陶然及牛社长
尊敬的孙总及牛文文社长:
我非常同意二位的看法。是生意就是要赚钱的,这一点,我从十几年前跟亲戚借5万块钱卖啤酒的时候起,就很明白了。
在山西的那些年,我做酒类批发,已经小有所成。2010年到北京做了电商,我发现在花钱这件事上,自己很老土。电商里的同行,我感觉他们要么是互联网公司的高管,要么干脆就是精通网络工具的技术员,好像都没怎么做过生意。我赚1个亿花了好些年,他们出一个方案就有几亿可以花。
我和他们唯一相同的地方是都想干大事。之所以做酒仙网,是因为我想做100亿元的生意。在卖酒这个行当,怎么才能做到100亿元?搞批发不行,搞连锁酒行也不行,想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做电商。
这是上MBA给我的最大启发:还有电子商务这个行当。但出身不同,干起来路子也大不相同。绝大多数的电商,一开始都是在五星级的写字楼里办公,做着做着就挪到居民楼去了;我们一开始是在亦庄的居民楼里窝着,做着做着做进了现在的五星级写字楼。
在亦庄乡下,我们的CEO拿的是3000块钱的工资,这对那些高管出身、技术员出身的CEO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忽悠山西的老部下们一起创业,他们是了解我的,我手上拿着的那几千万,都是自己的钱,每一块钱都有出处。
我们一开始就赚钱,尽管赚得不多。这跟大多数同行多融钱、多花钱、不赚钱的路子是不一样的。我也大致知道“在电商抢地盘的阶段,赚钱是可耻的”这类说法,我们都感觉很不好意思,因为我们一直觉得只要是做生意,无论啥时候都得赚钱。
事实上,电商烧钱的时候我们也没钱可烧。我们做电商比较晚,第一次融资是在2011年春天,广东粤强集团的王总给了几千万元。王总是做酒类贸易的,想在我这里做一个尝试。这笔钱来了,我们没敢乱花。那时候,我们一年的销售额才几千万元,还没做到以前搞酒类批发的水平呢。
我们真正想花钱的时候是2011年下半年,第二轮融资之后。我们原本想把红杉和东方富海投资我们的钱烧一烧,可遗憾的是,那阵子电商烧钱的时间点好像又过了,投资人开始质疑烧钱的模式。于是,大家也不敢再烧了。既然大家都不烧,我干嘛要烧?对于这件事,我想对投资人说的是,你们很幸运,如果你们的钱来得更早一些,没准儿也被我烧光了。
在我看来,做电商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烧没烧钱,而在于能不能赚钱。酒仙网没烧钱,也干完了那些烧钱的人想干的活儿。
我们推行的是乌龟文化,一点点往前挪,每走一步,都比我们能迈的步子慢一些。我们第一代库房也就500平方米;等拿到第二轮投资的时候,才敢把广州和上海的仓库升级到5000平米;直到上个月,我才把上海的仓库换成15000平米的。
花投资人的钱,我就跟花自己的钱一样。酒仙网的员工规模也是一点一点往上加。去年我们的员工四五百人,到现在为止也就700多人。据我所知,同等规模的电商早膨胀到2000人了。做生意不能光画饼。大多数电商的做法是投资前置,今年做1个亿,明年规划5个亿,于是从今年年中就开始准备明年的人马,今年100人,明年就该有500人了。他们的问题是,这5个亿根本没达到,于是一脚就踏空了。投资前置是给自己埋下的定时炸弹。
当然,酒仙网能赚钱,跟我们选择了白酒这个主品类有莫大关系。在中国,白酒行业天生就庞大,一年好几千个亿。酒这个东西没有库存风险,它不像服装鞋帽存过两年就没法卖,而是越陈越香越贵。2011年,我们赶上了名酒大涨价,平均涨了40%,我们的酒全是在之前的价格低点进的。那年我要是有更多的茅台,酒仙网岂不是比铁道部的网站还要牛? 2012年,名酒又大减价,很多人以为我们要难过了,事实上,我们仍然赚到了差价。不谦虚地说,我们做酒是老行家了,什么风声听不出来?
既然大家坦诚相见,索性就多说点儿吧。虽然是做酒这种大众消费品,我们做的实际上是独门生意。我们既是酒厂网络渠道的独家代理商,也是他们的其他网络平台的服务商,帮酒厂做代运营服务。此外,有件事很多人都看错了,但凡央视、公交车上那些“买真酒就上酒仙网”的广告,并不是我们投的,而是酒厂投的。在广告上,我们省了上亿的钱。
去年,就像牛社长说的,不赚钱变成可耻的了。投资人开始要求赢利了。酒仙网拿到了第三轮融资。
这个钱,还是不能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