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时间老去
2013-04-29赵嘉怡
赵嘉怡
林正丰的头衔有很多:艺术品收藏家、台湾资深拍卖师、新加坡古陶瓷研究班讲师、台湾官林艺术公司创办人、北京耕读园特约艺术讲师。
他最喜欢的称呼却是三哥,别人叫得亲热,他也回应得热情。不仅仅因为他在家里排行老三,最重要的是这样叫他“不会显得自己老”。
事实上,他本身看上去就不老。栗色的发际线,纯白的衬衫,笔挺的西裤,往黑色的皮沙发上一坐,鲜有人能从他的外貌上判断出他的真实年龄。
“头发染的啦,我都68岁啦。”带着浓浓的台湾腔,还不等人开口,他就忙着解答。当你用惊讶的眼光表示不解时,他会开怀大笑地解释自己青春不老的秘密:“搞艺术的人没有时间老嘛!”
那时间呢?“忙着享受生活。”他抚掌大笑。
最好的时代
跟着翰林学手艺的台湾仔
“三哥,你要快点结束,下一家媒体还等着呢。”2013年7月底,位于北京顺义区耕读园的一间茶室里,等着采访林正丰的媒体排起了长队,工作人员不得不时常提醒他注意时间。
大陆知道林正丰的人不多,但台湾的艺术收藏界却鲜有人不知道三哥的大名。李敖是他的座上客,做过陈逸飞画作经理人,为给“核物理女王”、袁世凯孙媳吴健雄的文学基金会筹措资金,担任过专业义拍师,创办的官林艺术中心是艺术家的聚居地,各大收藏、拍卖机构常常邀请他为古董做鉴别,邀请他讲课的学校、艺术中心排着队等他的档期。可是他却大多数时间都住在新加坡,为的是图个清静自在。现在要他出山,他觉得“最好的时代”已经不在了。至于什么是最好的时代,那应该是他年幼时。
林正丰自认运气极好,虽然小学毕业就因为家境败落不能继续读书,可19世纪50年代,恰逢大批艺术家聚集台湾,别人看来也许只是寻常,却让林正丰捡了大便宜。自认生下来就是吃艺术这碗饭的他,到处遍访名师。每天去大师家里端茶倒水当小喽啰,逢年过节还去送水果点心。“我就那样坐着听他们聊天,看他们运笔作画、鉴赏古玩,也没人好意思把我赶走。”听着看着,林正丰就摸出了门道。大师说:“小鬼,你帮我找几个老木板,我要做琴。”他就撒丫子去找老师要的木板,回来看老师怎么合成、拉直、压平、装弦,还跟着老师分辨木头不同位置发出的不同共鸣声。一次下来,琴虽然不会弹,怎么做出来他倒是捣腾得一清二楚。就是日常的生活细节,他也不忘观察,老师说“拿胰子让我洗洗手”,他知道 “胰子”是香皂的意思;跟着老师出门,厢黄旗出身的老师说“借光,您哪”,他记住了这哈腰弓背的形式乃是满人的礼节,于是便也依葫芦画瓢地都记在心里。时间久了,吴稚晖、王崇会、莫德惠,这些晚清的翰林们虽然没有正式收他为徒,但待他却着实如徒儿般亲切。
林正丰正儿八经的第一位老师是北京辅仁大学第一届美术系毕业的高材生李天铎,其主攻北宋画派,原本就对绘画造诣颇深的林正丰一开始先是跟着老师填色,水墨丹青在笔下一一走过,眼前的世界便也跟着活泛起来。后来开始跟着勾边,再后来就是构图、品鉴。直到现在,拿一幅古画到他眼前,林正丰都能一眼看出画作的年代和功力好坏。他自认自己的眼睛是X光,一眼即能辨真伪,这全都得益于他跟着老师“2年学到了别人20年都学不到的知识”。多年下来,林正丰对艺术品的鉴赏从绘画、陶瓷、收藏到玉器切割,他无一不通。
老子说“天地所以长久,不自生”。这句话倒是被他诠释得恰到好处。由于拜师众多且好结金兰之义,林正丰又创办了官林艺术公司,目的是为藏家们提供一个可供聚会的场所,数年下来,藏品、友情和人气倒是一个都没落下。故而,林正丰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赶上了好时候,靠本事吃饭,该有的都有了。”
不好玩的时代
不如让一切回到原点
高晓松在《如丧》里写道:“感谢那一拨同来同往的大师们,不知是因为他们收摊太早导致世界傻逼了,还是因为世界傻逼了他们就收摊回家了。”总之这是个没那么好玩的世界,而幸运的是自己曾赶上过那个大师云集的好时代。比高晓松更年长的林正丰不会这么说话,但心里的感觉却是相通的。
他时常会忆及自己主持拍卖时的情形,那是文人雅士聚集之所,大伙儿都穿着西服或者长袍去现场,对艺术品和拍卖都极为尊重。而现在人“居然穿个T恤短裤就进去了,喊起价来跟买白菜洋葱似的嚷嚷”,全无半点对艺术品的耐心。
就算是收藏,他们总得对藏品洗了、抹干净、对着书本一个个对比鉴别,来确定到底是哪个年代的玩物,现存的还有多少,在体会收藏乐趣的同时,也“分期付款”买来了自己的知识,但是现在人不行,现在的收藏更像是一种投机。这让林正丰多少觉得自己有点儿跟不上时代。如今再要找一个当初跟他一样为艺术品狂热到去打杂的小青年,怕再也难寻了。
如今他来北京,更多是在北京耕读园讲课。北京耕读园位于顺义郊区,因倡导“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而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眼光,园区内绿草如茵、琴筝悠扬,在这样的环境里跟艺术爱好者分享收藏的乐趣,这让林正丰很是享受。最重要的是这种对传统古文化的宣扬让林正丰觉得符合自己的需求,毕竟,现在对他来讲,年逾古稀之时钱根本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能否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奉献给社会,在他看来“这涉及到道德观与责任感”。 如果能通过耕读园传达些许,他倒是也“不枉此生”了。
更多剩下的时间,他打算用来处理自己一辈子的收藏品。就在前两天,他快要大学毕业的小儿子告诉他若是再不把自己的收藏品处理掉,到时候他很有可能几百块钱都给贱卖了。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确实该考虑一下善后的问题了。否则留着一堆宝贝给儿孙那是在祸害后人。
只是,如何割爱,这是搞收藏的人最难解的题,到了林正丰这里,却突然变得洒脱:“得失哪有那么重要,没有什么可以在自己手里留存一辈子,至少我曾经拥有过就够了。”他计划那些藏品要么送人要么转手,如果有博物馆愿意接收、捐出去也完全可以。“把好的东西传给别人,不是更快乐吗?”而他自己也乐得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种让一切都回到原点的感觉,应该“挺不错”。
毕竟,在他眼里,这个世界我活过、来过、笑过、拥有过,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