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具还是做营销?二维码的平台梦
2013-04-29赵嘉怡
赵嘉怡
灵动快拍的CEO王鹏飞最近喜忧参半。
喜的是公司成立两年多,终于找到了盈利模式实现收支平衡。忧的是微信5.0推出后,有人拟订了一份“移动互联网消亡者名单”,包括灵动快拍在内的二维码公司赫然在列。
一直以来,二维码以其平台化特点和典型的O2O模式,被业界看做打通线上到线下商业通道的利器。但业界对二维码唱衰的声音从未停止过,为企业带来的营销价值有限、用户使用不够便捷、难以摆脱工具属性等都是制约其发展的桎梏。
代理商加盟、创建移动电商平台,都曾是其寻求盈利的途径。然而,即便是在二维码较为发达的日韩,其功用迄今也不过是应用于电子票务、优惠券等领域,并未真正涉足移动电商。那么这些中小创业者们的平台梦,又是否真的可以通过二维码来实现,这个答案还无人可以回答。伴随着微博、微信等大佬们在二维码领域的布局,那些和灵动快拍一样,经过了2012年泡沫的二维码企业们,现在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是,如何带领自己的团队在这场激烈的争斗中继续活下去。否则,未来的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瘦身裁员
找到商业模式迫在眉睫
“不好意思,我已经不在那儿工作了。”
今年夏天,当记者联系到几位曾经供职于二维码公司的人,无一例外他们都给出了上述回答。有人是因为自己所在的公司倒闭,有人是因为公司业务架构调整面临自己不擅长的岗位,唯有选择离开。
灵动快拍也难逃此宿命。
据灵动快拍前员工透露,公司市场部20余人已于2012年12月被整个裁掉。今年元旦前后,灵动快拍首席营销官张何,及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和多位产品负责人也相继离职。
“之前市场部主要推C端用户,如今我们弱化了C端,重点推B端企业级用户,所以我们会适当减少市场部人员,转而重点强化渠道部,人员自然会做出相应调整。”王鹏飞并不避讳裁员问题。
但是,回顾二维码公司最辉煌的时刻,王鹏飞一定没有想到公司有裁员转型的这一天。2010年,伴随着3G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推广成本的增加,众多二维码公司赶上了二维码发展的第二波浪潮。于是,2011年以来,二维码公司林立,二维工坊、牛牛二维码、聪聪二维码、蜂子二维码等一众公司不断涌入,就连新浪微博、腾讯微信、阿里的支付宝、淘宝以及大众点评、掌上百度等纷纷布局二维码市场。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二维码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专家预测,3年内二维码将会撬动千亿级的市场。然而,产业繁荣的背后,却是二维码公司找不到商业模式的困境,以及消费者对二维码市场态度冷淡的尴尬现状。
“二维码是开源的,技术门槛较低,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无法独立生存。”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负责人张建宁认为,二维码只有靠增值服务才能赚钱,但目前增值服务尚在探索,市场认知又远未形成,找不到盈利模式,是让二维码公司成为高危群体的最根本原因。
微信“扫一扫”功能的增加,又让二维码公司的日子更加艰难。2012年5月,灵动快拍成立已经近1年半,拥有会员超过3000万,截至当时公司并没有任何盈利。就在此时,微信正式推出“扫一扫”功能,尝试以二维码为入口,进军移动互联网。“短短半年之后,灵动快拍的市场占有率从80%降低到30%左右。未来该数值是会持续下降还是会有所反弹,答案无法确定,但是,唯一确定的事情是二维码公司必须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否则未来前途未卜。”
摆脱工具属性
代理商模式助力收益
“做工具还是做营销?C端和B端哪个更重要?”
王鹏飞曾花费长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他决定成为“平台运行商,解决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此,灵动快拍逐步转型弱化C端客户转而将重心转向B端。采用发展代理商模式,之后让代理商大面积发展企业客户数量。“只有客户数量足够多才有希望盈利,同时也可以提高市场认知度。”这是王鹏飞的计划。对此却有业内人士分析:“当前二维码公司普遍不盈利,采用代理商模式,可以让企业通过收取代理商的加盟费,暂时缓解财务上的紧张。否则众多无法融到资的企业就很可能面临关门的境地。”
王鹏飞不是没有想到这一点,为保持持续竞争力,灵动快拍在为企业提供二维码的同时,也兼具了企业营销者的角色。
“很多企业会把二维码直接链接到自己的官网或者微博中,这种既不能给客户带来优惠、界面也并不友好的方式自然无法带来良好的客户体验。”通过观察王鹏飞发现,为企业设计并提供更具营销价值的二维码呈现页面,或许可成为灵动快拍维持持久竞争力的一个砝码。
“就目前来看,二维码市场真正的成熟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企业的广泛应用,以及用户的普遍认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抛开网络环境这样的外部条件,企业应用和客户认同相辅相成,甚至可以说,客户认同基于企业提供的良好体验,因此,助力企业实现二维码营销,进而带来其他后续效应,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至少就当前看来,灵动快拍已经实现收支平衡,这在普遍难盈利的二维码行业已属不易。
毕竟,对于同样身处二维码行业、最终却面临被收购的蜂子二维码(北京蜂侠飞科技有限公司)而言,灵动快拍算是幸运的,至少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而更多的二维码公司,可能还在寻求商业模式和努力转型的路上摸索,但市场留给它们的时间却已经不多。
移动电商
二维码企业的平台梦
2012年9月,马化腾一句“二维码将成线上线下关键入口”的论断,让人们深信二维码市场前景的广阔。而微信在二维码中的布局也让受众的眼光更加锁定二维码,尤其是微信5.0的推出,已经隐约透露出微信将通过条码扫描实现移动电商化的需求。
腾讯的布局也正是灵动快拍们的布局。
“帮商家卖东西”,这曾是王鹏飞对二维码发展最终阶段的规划,未来不管是餐馆、KTV,还是一本书一瓶水,只要任何地方有产品信息,客户一扫码,就能在手机上链接到购物页面。只是,当前全球尚无一家企业通过二维码实现电商平台梦,即便是在二维码较为发达的日本,二维码也只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票务、优惠券等领域而并未在电商领域展开大规模应用。有分析指出,衣服、鞋子这些需要反复比较的商品并不适合二维码购物,因为杂志版面有限,这类商品在挑选、对比上并不如电商网站详尽。同时有业内人士表示:“日本的包、化妆品、衣服等时尚产品,基本不使用二维码。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加上购物码的话,会降低杂志的品质,而且后续的客服问题也会带来运营成本的增加。”比较适合二维码购物的,是那些需要重复购买的商品,如面膜、瓶装水等高度标准化的商品。事实上,电商界的一个共识是标准化产品的利润远没有差异化产品那样高。因此,日本的二维码只是作为一种打折或者诱导消费的模式在使用,而非构筑电商平台。
事实上,移动电商平台需要的市场条件还远未到来,即便手机支付已经日益完善,公众对二维码的认知和需求也日益强烈。但是,在国内外都尚无成功案例可参考的二维码行业,国内的创业者们依旧需要衡量通过二维码购物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日本之所以没有大平台产生的原因是二维码企业分散且不注重运营,而中国用户群体庞大且时刻关注运营,因此国内产生大平台的可能性更大。”这是王鹏飞对自己和国内二维码行业的期待。显然,这还不是二维码公司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作为中小型创业公司,如何在属于自己的时代到来之前,先确保自己有足够的力量与腾讯、阿里等大企业抗衡,这才是灵动快拍们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好在微信进来之后,就没有人敢再来做二维码了。”王鹏飞庆幸微信的到来让对手少了一些,但是同时他也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警惕。虽然经过了去年的洗牌,二维码行业一大批泡沫已经被挤掉,但是作为一个小创业公司,要想在巨头们的夹缝中生存下去,灵动快拍们,未来要学习的生存技能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