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生管理问题研究

2013-04-29兰淙淙

河南教育·高教 2013年9期
关键词:心理契约研究生管理

兰淙淙

摘 要:目前,研究生管理主要通过制度管理,而制度管理“一刀切”会导致学校与学生矛盾频发。通过构建充分体现尊重、平等、自愿、权责统一的新型心理契约化管理模式,让学校与研究生之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从心理契约形成角度的全程管理策略、心理契约结构角度的全面管理策略以及心理契约违背角度的全员管理策略三个方面入手,让管理学生成功转变为学生自我管理,减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从而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心理契约;研究生;管理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成员对彼此责任的期望。自人类社会开始分工劳动的那一刻起,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对劳动关系便产生了心理上的约定,这种心理上的约定应该视为现代心理契约的鼻祖。随着语言和文字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正式契约,这种心理约定更多地被组织与成员用相互签订文字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保证彼此关系的稳定。在现代组织不断进化的过程中,管理者发现仅仅用形式契约已不能完全表明这种关系。一方面,有些关系是难于用文字或口头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的;另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形式契约固有的稳定性在面对变化时显得不够灵活。因此现代管理学者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以进一步描述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

心理契约研究是当前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课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由于受到竞争全球化、企业组织调整(战略联盟、业务外包、组织扁平化)、人员精简、组织变革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劳动关系的矛盾凸现出来。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也同样适用于研究生的管理。

英国心理学家Guest D.E认为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雇佣关系改变的过程中,心理契约是最敏感、最能集中反映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许多组织行为学专家普遍认为,心理契约对组织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地调整和控制组织行为,使组织效率高,研究生满意度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组织中的心理契约可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主要对国内研究生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总结,并给出对策。

一、我国研究生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正面说理,宣传正确的道德规范,提高研究生的思想觉悟和主观认识。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在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强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对研究生的日常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说,行政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它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们的种种要求予以条文化,从而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不断加强研究生的自律意识,实现自律与他律的良性互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求和成果的实现。但新形势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制度管理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仍然不够。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思想政治教育也容易流于形式,常常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尤其是随着研究生管理事务性工作的增多,辅导员基本上处理事务性工作都已经忙得晕头转向,很大程度上疏于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单纯的说教对于“90后”研究生来说将显得力不从心。另外,从制度管理来说,一些研究生由于对其所在高校采取的管理措施不满,而将高校告上法庭的案例时有发生。在一些案例中,法院不仅予以受理,而且还判决学校败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目前研究生管理模式可以大致表述如下(表1,由上往下的管理式)。

毫无疑问,思想引导和制度规范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般机制,具有永恒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人的向上求善、自尊自律的本性和品格,强调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教化、情感教化使研究生循规蹈矩,自然也有其积极意义。但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统一性和严格规范性,而且过分期望研究生的德性和自律也容易导致理想化和空想。而刚性规章制度作为超越研究生个人和学校之上的客观必然性和理性力量,过分地排斥了人的情感和道德因素,容易把研究生的一切行为单一地诉诸某种刚性的规范,忽视了人性的丰富性和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使高校培养人、教育人的功能失去活力和深度。因此,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研究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夸夸其谈,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不予理睬。而运用制度管理时,研究生则认为一切都是学校说了算,你要我遵守我就得遵守,完全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二、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管理新型模式构建

正是由于刚性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方式均有自身明显的缺陷,所以完全有必要探寻第三种方式来处理学校与研究生之间的矛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之下,心理契约方式便应运而生并得到普遍接受和遵循。处理研究生问题的过程中,心理契约方式之所以得到推崇,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心理契约方式以一定的目标为指向,使具有不同立场和利益的高校和研究生在一定时间和条件范围内联结起来,协调一致地行动,并且相应地规定了保证契约实现的各种措施,因而在事实上能够把主动和被动、自愿和服从、权利和义务、个人和学校统一起来,形成比较稳定的校园秩序。其二是心理契约方式内含着对研究生个人人格的尊重和对个人价值、能力的承认,力求在自愿平等的关系上合理解决各种矛盾,因而更符合人类追求社会公正和个人自由的本性。因此,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管理新模式可以归纳为图1所示(平等、自愿的契约式)。

由图1可见,心理契约管理模式与当前管理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当前的管理模式是由上往下压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我说你听、我压你服,而新型契约管理模式则是双方站在平等的高度,以平等尊重、完全自愿、双方协议约定的方式来共同完成。

三、心理契约方式广泛运用于研究生管理工作中

心理契约具有主体的双向性、动力的内驱性、影响的持久性等特征,它比正式契约更符合教育的宗旨,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研究生管理理念。在高校中形成“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同行、文本契约与心理契约并重的新型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基于心理契约产生的三因素,高校应采取招生、培养、就业全程心理契约管理策略;基于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高校要从物质激励维度、情感激励维度和发展激励维度全面采取心理契约管理策略;基于心理契约的破裂与违背行为风险,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应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弊端,采取同伴管理的全员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一)基于心理契约形成角度的全程管理策略

1.招生过程:心理契约的创建和信守

由于心理契约形成于招生环节,因此心理契约的管理也应从招生开始。招生人员应向研究生如实介绍学校现有的专业设置、专业特色、专业发展前景等,当前所能提供的办学条件和远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特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等,让研究生对学校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真实的印象,使招生过程创建的心理契约较为真实、合理,使双方对学校实际情况、未来发展状况、相互责任的理解保持一致。

2.培养过程:心理契约的修正和维持

加强新生指导工作,对新生进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学习方法”教育,使他们尽早完成由大学生向研究生的角色转变。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促进研究生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自我期望,促进研究生形成学习和成长的心理契约。

3.就业过程:心理契约的巩固与促进

研究生教育是莘莘学子进入社会前的过渡准备阶段,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或继续学业,是研究生心理契约中很重要的内容。学校必须加强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增强与人才市场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拓宽就业门路,提高就业层次,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这不仅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对现有研究生心理契约的兑现,而且也是对未来生源的最好宣传,是构建新一轮学校与研究生良好心理契约的基础,从而巩固和促进就业、招生的良性心理契约循环系统的形成。

(二)基于心理契约结构角度的全面管理策略

高校研究生心理契约有三个维度:交易型、关系型和发展型,且以关系型和发展型心理契约为主。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从物质激励、情感激励以及发展激励等维度进行全面管理,以科学的激励策略来保障研究生心理契约的实现途径。

1.物质激励维度

学校要提供安全、整洁、资源充足的研究生生活环境,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评奖体系,建立健全研究生资助体系。物质激励是运用物质的手段使研究生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有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品等形式,通过满足要求,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动机。它的出发点是关心研究生的切身利益,不断满足研究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物质激励应与相应制度结合起来。制度是目标实现的保障。因此,物质激励效应的实现也要靠相应制度的保障。学校应通过建立一套制度,创造一种氛围,以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研究生都能以最佳的效率为目标。例如:物质奖惩标准在事前就应制定好并公之于众且形成制度稳定下来,而不能靠事后的“一种冲动”,想起来则奖一下,想不起来就作罢,那样是达不到激励的目的的。第二,物质激励必须公正,但不搞“平均主义”。为了做到公正激励,必须对所有研究生一视同仁,按统一标准奖罚,不偏不倚,否则将会产生负面效应。此外,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分配奖励等于无激励。

由于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也是基本需求,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在我国,由于研究生普遍没有稳定收入,所以物质激励更是我国高校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物质激励主要是改善研究生奖学金分配制度使其具有激励功能。

物质奖励可以有很多方法。一是拉开档次的方法,评定不同等级的奖学金。二是对班干部及研究生会成员进行相应的酬劳奖励,以激励研究生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三是完善多种分配机制。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性质的研究生应该制定不同的奖励方案,使之能发挥激励作用。比如,工科类研究、实验成果奖励,文科类文章获奖奖励等,他们的奖励方案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结合绩效考核情况,完善物质分配方案,使之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的需求,发挥物质激励作用。

2.精神激励维度

第一,对研究生的管理采用“温情激励”,树立“尊重研究生、服务研究生”的理念,给予研究生家庭式情感抚慰,这样不仅能增进研究生与学校、教师的感情,还能使研究生对学校、班级产生归属感,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学校、班级的凝聚力。

第二,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这一维度主要由合作氛围、信任尊重、认可成绩、教师支持、充分资源、目标方向等项目构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包括同学间的信任、尊重、合作互助,师生间的密切沟通和学校、教师对研究生的关心等。

第三,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健康心理比健康身体更重要,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爱情等方面的压力,使当今研究生的心理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及时有效的心理救助是必需的。

3.发展激励维度

高校心理契约中,学校对研究生具有当下责任和发展责任,研究生对学校也有当下责任和发展责任。对此,可以采取愿景教育的方法,实现学校和研究生的共同目标。

通过愿景教育,学校给研究生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未来,会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管理工作中的控制和协调,有利于把研究生的生涯计划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管理两者结合起来,有效抑制学校与研究生在目标上的偏差,以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创造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工作环境。共同愿景的建立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符合当代研究生的价值观,二是要具有挑战性。共同愿景能否得到研究生的认同,取决于它与研究生价值观的吻合程度。设立挑战目标,让研究生有更大的空间发挥才能,引起他们的战略性思考,可以提高研究生对组织的心理认同程度,进一步巩固研究生的心理契约。

(三)基于心理契约违背角度的全员管理策略

信息是否对称在研究生心理契约满意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实际工作中要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学校与研究生之间应该加强交流沟通、开展认知培训,纠正认知差异,确保心理契约构建过程中每一环节的顺畅,实现认知的一致性。

要引导研究生做出合理的心理期望定位。学校要如实履行当初招生时所做的承诺,采取座谈会、调查问卷、校长信箱等各种形式,适时了解研究生的心理需求,跟踪研究生心理变化的轨迹,不断调节和修正研究生心理契约的内容,引导研究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峰,张文贤.国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

[2]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邵鹤松.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11.

[5]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6]谢作栩,王康平,施华昀.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师生比问题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

责编:一萧

猜你喜欢

心理契约研究生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心理契约破裂与酒店员工离职意向的相关研究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