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空间

2013-04-29李正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2013年9期
关键词:菲利普古琴音符

李正源

作为首届北京ONE·国际表演艺术周的核心部分之一,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北京ONE·国际表演艺术周联合举办了一场关于《诗·曲·舞》的论坛和演出。正如本次艺术周的关键词是“跨界”,《诗·曲·舞》将如题的三者互相结合,并在其碰撞之中,塑造了一个短暂的诗意空间。

“诗”的部分来自于菲利普·登斯兰(Philippe Tancelin),一位法国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及教育家,他是巴黎八大戏剧系主任、CICEP(诗歌空间创作校际国际中心)负责人,曾有大量作品获得国际大奖。“曲”的部分来自中国古琴音乐家巫娜,她是中国古琴演奏专业的第一位硕士,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活跃的跨界演奏者。她按照自己的理解演奏古曲,探索着古琴即兴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往来演出于亚洲、欧洲、美国等各个国家。“舞”的部分来自于现代舞蹈家侯莹,她是国际知名现代舞编舞,三度登过美国《纽约时报》,被其评为最卓越舞者,也是现今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最出色的舞者之一。

在演出开始前的小型沙龙中,菲利普先生提出了一个“诗意空间”的存在,在抑扬顿挫的文字之间,在淙淙流淌的音符之间,在举手投足的舞步之间……各门类艺术的作品中均可以看到特有的“空间”的存在,而正是这样空间的缝隙,为不同艺术领域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事实上,在西方的文艺理论中,诗歌和音乐都是隶属于时间的艺术。音乐借助声音构成,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而这流逝的瞬间,或许便可被认作为这种“诗意的空间”。就像法语中有一个词语“heure bleue”,翻译过来叫做“蓝色时刻”,描述的是夜与日交接的一刹那、夜间的昆虫停止了声响,晨光的鸟儿还未来得及歌唱,天幕呈现奇异的深蓝,这转瞬即逝的一刻,万籁俱寂。自然的韵律中最玄妙的缝隙,标注了时光的流转里最诗意的停顿。在每一个流逝的“诗意的空间”里,留下一个完整的沉醉的世界。

之后的实验表演分为三段,均为艺术家的即兴发挥。菲利普先生的诗朗诵贯穿始终,第一部分伴随巫娜女士的演奏,第二部分上演侯莹女士的舞蹈,第三部分则是“诗”、“曲”、“舞”三者的融合。菲利普先生一直非常注重诗歌的口语性,即“诵读”本身对诗歌的作用。中文里我们常说“调”,音乐有音调,语言有语调,而对“调”的把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其传递的内容本身更为重要,文字铺陈理性的思考,“调”从感官上直接与人们产生共鸣,语言的味道,从平仄转合、抑扬顿挫中流出,让念诵的诗人、跟聆听的观众,卷入相同的韵律中徜徉。

菲利普先生的朗诵一直都用法语进行,法语听起来其实比中文要紧凑干脆的多,发音时器官绷紧,每一个音节都清晰响亮鲜有余地,加以诵读者充沛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稍稍冲突了古琴的松沉旷远。巫娜女士在沙龙上也对“诗意的空间”这一概念进行了回应,表示在自己多年的音乐创作中,也深深地感知到每一个音符之间存在的不同空间。古琴的声音余韵悠长、清淡和雅,这一“空间”的感应在其音符之间或许更为明显,天光水影,人情万象,在音符间一瞬的虚无里,道尽寂静中百转千回的诗情画意。而舞蹈家侯莹的加入,就好像将诗意赋予了真实的形体,肢体的情绪直接呈现,仿佛将断裂在空间里的碎片一一拾起,优美荒诞。

“诗”、“曲”、“舞”的组合,本可看作一种回归,中国古代将不和乐的称为诗,和乐的称为歌,二者则统称为诗歌。《诗经》中的每一篇其实都可以和乐而唱。且《礼记.乐记》中有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中国的歌、乐、舞本为一体,在漫长历史的发展中,才逐渐分离并完满了自己的形式。而这三位当代艺术家如今的“跨界”,以即兴为形式,跨越语言意义上的理解,不再服务一个整体清晰的剧情,却似乎更加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碰撞所带来的不可预见的可能性,让每一份“诗意的空间”随机咬合,离散分布,这或许就是当代表演艺术的一种融合与突破的尝试。

猜你喜欢

菲利普古琴音符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先来后到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一串快乐的音符
自己的歌
活跳板
春天的音符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音符(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