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建筑的消隐

2013-04-29刘景阳

中外建筑 2013年9期
关键词:体量外观环境

刘景阳

摘要:在当代建筑界出现了与追求建筑标志性外观相反的建筑理念——那就是让建筑消隐。消隐不只是消失,而是让建筑与环境结合,强调建筑的体验而非单纯的外观欣赏。通过消隐建筑的形体,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得以凸显,建筑的体验也变得更加完整丰富。消隐建筑的手法主要有形态消隐和材料消隐。

关键词:消隐;沉入;地表延续;透明;高反射;同质材料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9-0041-03

1

前言

目前,国内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城市都有了修建大型建筑的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中林立而起了许多巨大的,标志性的,强势的建筑。他们在城市中争相斗艳,以出位的造型,夸张的姿态向大众展示着“自己”。在这样一波浮躁的建设浪潮下,产生了许多与环境脱节,不顾及使用者体验的建筑。于此同时,也有许多建筑师不再追求形式的震撼,而向着弱化建筑以至趋于消隐的方向发展,在这些消隐的建筑作品中,建筑不再突出其视觉特征,而是努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2 消隐的概念界定

建筑的消隐并不只是指形体的消失,而是强调,通过一定的手法,使得建筑与环境形成一种无法断然二分的结合体,人对于空间的体验占据主导,而对于建筑体量形式的感受则得以弱化,从而达到消隐的目的。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认为“建筑,原本就背负着必须从环境中凸显自己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是种被迫从环境中割裂出来的宿命”。建筑与环境的割裂,从而达到自我显现的目的,是一种“被迫”的、非自然的状态。然而,除了与环境脱离,建筑还有另一种姿态——那就是回归土地,回归自然。在人与自然中消隐自我的存在感,而作为一种媒介存在,通过人对于空间的体验,对于环境的感知未彰显建筑,而建筑的本体则处于消失的状态。

3 消隐的目的

长久以来,建筑的外观一直是建筑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因为视觉认知一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建筑的形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于建筑的评价。尤其在当下媒体力量发达,建筑的形象通常以二维的图片得以传播,更加增加了人们对于建筑外观的强调。与此同时,与建筑相关的其它评判标准,诸如功能、空间等在外观的遮蔽下,时常被边缘化。追求建筑的消隐,正是对于过分强调建筑外观的一种反思。

追求建筑的消隐,其目的之一就是融入环境,突出环境而非凸显建筑。近些年,北京出现了许多由外国设计师设计的新建筑,诸如由莱姆-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由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银河SOHO等,他们都有着极具辨识度的外观,在北京古城的背景下,这些建筑雄伟的体量显得十分突出。然而,北京的城市文脉也因他们的介入而遭到了破坏,相比于建筑所在地的环境,这些建筑更加强调自己的外观形态。

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认为建筑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关联性。受陶特影响颇深的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也认为建筑应该与环境结合,他曾说:“我重视的是回到那块土地,重新审视建筑;回到那块土地再一次将建筑与大地连接起来”。在建筑纷纷倾向于表现自身优美姿态,独立于周围环境以求自显时,建筑的消隐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式——那就是以谦卑的姿态介入环境,使得建筑与环境有机统一,以求消隐。建筑彰显的不再是实体感而是与一种与环境相互融合的有机关系。

追求建筑的消隐,目的之二便是强调对于建筑的体验而非单纯的对于外观的欣赏。卒姆托曾说:“我的建筑需要实地体会,而不能仅仅从照片中未体验”。对于许多建筑作品而言,除却其外在形态,其空间的魅力、材料的质感、场所的氛围都是极为精彩的,而这些只能通过体验而获得。譬如中国园林,游览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某个建筑的华丽,而是层层进深的空间与半掩半露的园林景致。这种对于体验的营造,往往超脱了单纯的对于形式的塑造,给人一种更为全面的感受。参观者的记忆最终停留在了对于时间空间的整体把握以及对于游览过程的深刻印象,建筑物本身则消隐在了整体感受之中。

4 消隐的手法

建筑消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形态消隐,即通过与地形结合消隐体量;一种是材料消隐,即通过材料融入环境以消隐建筑。

4.1形态消隐

建筑的形态消隐,主要是通过沉入以及地表操作两种方式将建筑与地形相结合以实现建筑的消隐。

4.1.1沉入

沉入的手法,是指建筑整体沉入地下,完全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在由隈研吾设计的龟老山嘹望台中(图1),建筑通过沉入地下实现了与环境的融合。龟老山是日本爱媛县今治市大岛上的最高峰,在修建嘹望台之前山顶已经被水平切掉成为了一个公园,当地的镇长希望隈研吾在山顶公园设计一座作为本镇标志性建筑的嘹望台。刚开始,隈研吾设计了许多形态,诸如圆筒状、圆锥状、玻璃盒子等,但没有一个结果能令他满意,他逐渐发现,只要是与周围环境分割的造型,不管是什么形态,什么材料,嘹望台都会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最后隈研吾尝试一种与凸显造型相反的方式,将建筑沉入地下,消隐在环境中。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在既存的山顶公园地面上,建造了一个剖面形状为U字形的混凝土结构体,然后在上面堆土、植树,恢复山的原来形状。嘹望台如同山顶的一条裂缝,乌瞰时,观景台的形态一览无余,然而在地面平视时,观景台则消隐在环境之中。观景台消失的是自身的形态,彰显的是其与山体的关系。

多米尼克·佩罗设计的柏林奥林匹克单车赛车场与游泳馆中(图2),也采用了沉入的手法以消隐建筑。赛车场和游泳馆位于柏林市区中不同重要城市要素的交汇处。新建建筑作为不同网络的交汇,在系统方面是难以处理的。因为在这个地区的周围有着纷杂的建筑元素,包括柏林的旧街区,从前柏林的角斗场,还有数不清的扩建的公寓楼,这些不同的都市元素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这座体育场馆建设。为了能处理好不同系统的衔接,多米尼克·佩罗认为建筑必须消隐。最终,由方形的游泳馆和圆形的赛车馆组成的建筑群下沉了17m,建筑的顶部几乎与地面齐平。从地面平视,只显现出建筑闪闪发光的金属和玻璃屋顶,如同充满了水的水池,成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

4.1.2地表延续

地表延续的手法,是指统一建筑顶面与地表,让建筑顶面成为地表的延续,建筑外观如同地面被掀开,折叠,隆起……建筑体量隐匿于地表之中。当今世界建筑中形成的建筑形态地景化的倾向就是这一手法的具体表现。

梅卡诺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图书馆(图3)是地表延续手法运用的极佳案例,图书馆紧邻校园公共礼堂,而礼堂是一座体量巨大而造型粗犷的混凝土建筑。因此,新旧建筑的协调统一成为了设计难点。设计中,建筑师将图书馆的屋顶设计为倾斜的屋面一直延伸至地面,坡面上铺设草皮,形成了人造绿地,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巧妙的避开了与大礼堂的冲突。图书馆的正立面被弱化,而屋顶的绿色坡地得以强化,如同地表的延续。

4.2材料消隐

材料消隐是指通过透明材料,高反射材料,以及与环境同质的材料来弱化建筑的形态,以达到消隐的目的。

4.2.1透明材料

透明,仅从物理属性而言,是指物体透过光线的能力与性质。透明度较高的材料主要有玻璃、塑料、膜材以及一些金属材料。透明的材料运用于建筑表皮,可使得建筑的体量感得以弱化而变得轻盈通透,消隐于环境之中。

经过时代的发展,透明的概念在当代建筑中,不只是单纯的追求光线的透射所营造的通透效果。透明的状态有了更多的层次,如追求朦胧的半透明效果,透射的同时提高反射效果回应环境,透明的界面引入影像媒介等。但无论如何,透明的效果能让建筑体量感减弱,隐匿于环境之中。

在Reiss公司伦敦服装销售总店的旗舰店(图4)设计中,丙烯酸玻璃板幕墙得以应用,玻璃板被赋予了不同的厚度,因此玻璃的折射率和透射率也发生了变化,在光线的照射下,立面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透明感,整座建筑的体量感得以弱化。

在由让-努维尔设计的卡地亚基金会(图5)中,玻璃被巧妙地运用于建筑的立面,玻璃独特的反射及透射特性,使得建筑一方面透射出幕墙后内庭院的景色,一方面反射了街道的景象。二者在表面叠合,形成对环境产生复杂反映的立面,建筑的边界变得模糊,建筑的体量感也因此得以消解。

4.2.2高反射材料

高反射材料,诸如镜子、抛光铝板、高反光玻璃、抛光大理石等能将环境镜像,没有了光的折射,材料完全通过反射消隐在环境之中。被反射的物体在建筑上呈现出对称镜像的效果,模糊了建筑的存在感,形成了一种“伪透明”的效果。

在当代,建筑师不再仅仅满足于镜面反射,而是通过弯曲不平的表面或者材料自身的纹理,使得镜像的结果实现“异化”,激发人们对于镜像物体识别的好奇心。

由王晖设计的左右间咖啡吧(图6),位于圆明园旁,建筑外表皮采用了高反射材料,周围郁郁葱葱的环境投射在建筑表面,建筑的形体得以消隐,与环境融为一体。

多米尼克-佩罗设计的阿普克里斯工厂(图7)外表皮采用了经过抛光的金属,这些金属的鳞片在反射周围风景的同时,金属立面的褶皱也将风景“异化”,不但让建筑消隐于环境之中,也诱使人们进一步审视建筑表面的幻象。

4.2.3同质材料

当建筑的材料,尤其是外表皮材料,与场地发生联系时,如采用与环境同质同色的材料以及地域性材料来回应环境,也可以实现建筑的消隐。

卒姆托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图8),材料选用了瓦尔斯当地的灰色石英岩和混凝土,使浴场宛如埋在山中的一块巨石,与周围的自然风景融合在一起。建筑形体的弱化,体现出了卒姆托对环境的理解和尊重。

在由隈研吾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7号别墅(图9)中,竹材的应用让建筑很好的融入了环境。竹子一直以来是中国高风亮节的象征,别墅地处八达岭水关长城脚下,远离尘喧,竹子所隐喻的“出世”情怀将基地与建筑联系起来。此外,竹材之间的间隙也是对场地的回应,正如隈研吾所说“长城周边的风景的那种粗犷(低精度)非常有魅力,我不要用‘基地去抹杀它,正相反,我想以它的精度为基准,将建筑粗狂化,从而二者和谐统一了”。竹材的利用,使得建筑与场地的“精度”得以统一,建筑仿佛是从场地中生长出来而非人工建造而成。

综上所述,在当下普遍追求建筑标志性外观的背景下,建筑的消隐体现了对于环境的尊重以及对于建筑体验的重视,通过形态消隐以及材料消隐,建筑能够弱化自身的存在感,融入环境之中,给人以更加完整而丰富的感受。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猜你喜欢

体量外观环境
外观动作自适应目标跟踪方法
A Shopping Story to Remember
不论外观还是声音,它都很美 Yamaha(雅马哈)A-S3200合并功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砳建筑:在“鹅卵石”体量中实现绿色节能办公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超长无缝钢结构在超大体量工程中的应用
环境
方外观遗迹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