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亮细节,成为幸福的班主任
2013-04-29沈春燕
沈春燕
摘 要: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应从细处示范,用引领激发学生追求;细心发现,用关注换得学生真情;静心等待,用宽容绽放学生笑容。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示范 发现 等待 细节
班主任工作繁重琐碎而重要。即便班主任付出全部心血和努力,也不一定能收获满意的成果。常常听到一些班主任抱怨付出没有回报,为学生的不懂事感到寒心;常常看到一些学生面对严格的班主任怒目而视,满脸仇恨;常常遇到劳心劳力却一无所获的班主任……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实践和不断的反思,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做亮细节。
一、细处示范,用引领激发追求
教师身上无小事,时时都育人;教师身上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教师是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之一,教师的价值观、性格、修养、学识等都会渗透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班主任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班风的形成和学生的成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自身专业知识欠缺、人格低下、缺乏爱心与责任心的老师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学生,管理好班级。在校园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升旗仪式时,班主任要求学生严肃庄重,行注目礼,齐唱国歌,而自己却与其他老师拉家常;教师要求学生不要在校园内骑车,而自己却骑车在校园飞奔;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尊重他人,却在批评学生时出言不逊,践踏学生的人格尊严。试问,如此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老师如何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何能教育追求真善美的学生?言教不如身教。班主任要善于从小事做起,用人格塑造人格。
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不在于会说多么高深的道理,也许只是在衣着装饰上大方得体,在生活中关怀学生的冷暖感受,在思想心灵上贴合学生的心声,就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获得学生的信赖和追随。班主任一个赞许的目光,一抹温暖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也许微不足道,但时时出现,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一种力量,自然能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挫折,带着温暖美好奋力向前。
身边的榜样更有影响力。良好的学习氛围对班级的每个成员都有感染熏陶作用,班主任若能从细处着手,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则能更好地激励学生,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并培养一些品学兼优的班干部,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中坚力量,引领更多的同学努力奋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班级凝聚力,自然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
二、细心发现,用关注换得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班主任要做敏锐的发现者,做打动学生心灵的人。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多接触,了解尊重他们,热心帮助他们。当学生有不良表现时,教师不要只看到事情的表面现象,更应当关注表象背后的真相。
我曾教过一个叫张笑笑的学生,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他是一个极聪明的学生。每次数学、物理、化学考试都能考高分,但语文和英语总是徘徊在及格线边缘。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经常不完成作业,语文、英语默写质量非常差。我和任课教师曾多次找其谈心,却收效甚微。每次谈话,我询问他晚上完成作业的情况,他眼里总有一些闪躲,让我起疑,我决定做一次深入的家访。某天放学后,我“突然”跟随他去家访。当孩子打开门的刹那,我深深地震惊了:一阵令人窒息的霉味扑鼻而来,阴暗破败的房间内挤着两张床,窄小的过道里放着一个煤气灶和一张极小而脏乱的饭桌。这张饭桌是这个房间里唯一的家具,也是孩子的书桌。一刹那,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难为情地拖出一张小凳子请我坐下。原来他每天放学回家后,要给家人做晚饭、收拾碗筷,等收拾完毕,已经快八点了。他说其实他也想好好写作业,好好背书,只是……我原先的不满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言的辛酸。
我理解孩子父母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因生活压力而产生的无奈,更心疼孩子过早地承担了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责任。我为他的懂事而心疼,也想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二天,我买了一盏台灯,一张简易学习桌送到租住房。当笑笑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眼眶湿润了,他很认真地说:“谢谢老师!我一定会认真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不辜负自己。”令我欣慰的是,他终于考上了一所普高,向着美好的未来又迈近了一步。试想,如果我忽略了他眼里的那一抹闪躲,不去家访做细致了解,只是劈头盖脸地“教育”一通,也许就错失了真正的教育时机。
三、静心等待,用宽容绽放笑容
班上总有一些学生,或者是学困生,或者来自特殊家庭,或者在行为品德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关爱或被过度溺爱,通常自卑敏感或不能正确对待批评。较普通学生而言,他们承受更多压力和期待,因此更需要教师的细致关爱和耐心等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曾说:父母和老师很少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孩子们或许有着他们独特的内部生物钟——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在那里滴答作响。的确,学生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不要盲目草率地否定他们,而要承认学生成长时段的差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证明自己,用更多的耐心和宽容,等待迟开的花儿。毕竟,特殊学生的转变通常会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的漫长过程。教师要静心等待,耐心引导、和善疏导,积极督导。也许这样我们就能目睹这些特殊花朵绽放时的别样美丽。
以前班里有个男生徐宏,一言不合就会在课堂上跟老师对着干。任课教师称之为“刺头”,轻易不触碰他,而我作为班主任,却不能避而不管。我侧面了解了他的家庭环境,原来他父母在他上幼儿园时就离婚了。离婚后妈妈再也没来看过他,爸爸重组了家庭,并一直向他灌输“妈妈抛弃了他”的观念。孩子带着对妈妈的仇恨长大,在新家庭中又一直得不到关爱,找不到存在感,逐渐形成了“谁都对不起我,谁都欠我”的心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想爱和宽容是医治他的最好良药。但他那么敏感“多刺”,直接关注必然会遭到他的反感和排斥。我左思右想,订下了方案。此后,我经常让他帮我做些小事,拿本书,搬个椅子,整理下作业,并适时在班级表扬他,让他在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中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慢慢地他消除了戒备,笑容渐多。当他偶有不良表现时,我没有严厉训斥,而是耐心引导他认识错误,并给予他充分的时间改正。我真诚地告诉他,冷漠和桀骜不驯会使想靠近他的人不敢靠近,要尝试着打开心门,接纳同学的友好和老师的帮助,融入集体。一个多学期过去了,徐宏有了明显的转变:性格温和了,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有了很大改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班主任工作的确烦琐,但只要我们多用心,巧用力,做亮细节,从细处示范,用引领激发学生追求;细心发现,用关注换得学生真情;静心等待,用宽容绽放学生笑容,就一定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