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几点思考
2013-04-29陈晓慧
陈晓慧
摘 要: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对教学的成败,口语表达能力起关键作用。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教学语言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根据教材的具体要求加强配合,不断积累经验,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的使命是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担负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当然,在当代,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了,而且是学生的服务者,还是学习资源的发掘者,要把握好这一角色,担当重任,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清楚、明晰地接受知识,并进行理解与运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对教师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教师的语言就是艺术的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成败,并不仅取决于教师学问的多少,口语表达能力起关键作用。许多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之所以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除了丰富的知识外,纯熟、优美的口语是重要原因。优秀的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优秀的教师语言还可以使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征服力量,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和耳提面命。所以,“教学语言的艺术,就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技能技巧”。如何成功运用教学语言,使其具有艺术性并达到教学目的,需要研究与探索。
一、教学语言的原则
1.教学语言要准确、科学、规范。
教师教学语言的正确姓、准确性是学生形成正确思维和准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而教材内容的专业性决定了教学语言带有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要传递有效信息,则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科学规范,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符合逻辑、用词正确。
2.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能力的高低。如果教师能用适当的提问与恰当的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则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活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发展智能。
3.教学语言的语调要和谐,节奏要鲜明。
教学活动中,语言的语调需要高低适度,强弱适中;语气轻重得当,并带有情感性以打动和带动学生,节奏缓急协调,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语音过高或语调平淡、平铺直叙、近乎催眠,则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还会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印象淡薄;语言速度过快、过慢也会使教师的讲解无法集中学生注意力,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或感到疲劳,无法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
4.教学语言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针对性地选择、组织自己的语言,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语言,使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二、教学语言的具体内容
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包括导入、讲授、提问、释疑、小结等。
要顺利有序地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取是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学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面对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语言主要有: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和结束语等。
1.导入语的语言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好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启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为课堂的发展作良好的铺垫。在实施过程中,导入语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可以设置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设计不同形式的导入语:教师可以设置悬念作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的引入点,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情景,同时引入恰当的材料,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有时候新的课程内容与上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讲述上节课旧知识的脉络导入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用名言警句等方法作为导入语,等等,总之,导入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以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讲授语的语言要求。
讲授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讲授的优劣。要想成功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授的语言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讲授课程前应仔细研究教材,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并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采取正确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以讲解为主,在语言上要有逻辑性、目的性和透彻性。
(1)逻辑性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前后有序,简短明快,要准确地使用概念,还要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都与学生的知识和理解水平相适应;讲授的内容则要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这样可以使一些问题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此外,教师的语言还应受制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要变化语调、语气以达到语言的逻辑力量。
(2)目的性
教师的讲授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组织自己的语言。教师不能凭个人的兴趣、爱好、情绪而随意旁征博引,否则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没有达到,仍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
(3)透彻性
教师对教材要有驾驭能力,要对整个教材,整个章节及全课有准确、透彻的分析,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和难点,在语言上,教师需要根据重点难点用清晰、透彻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明,使学生最后能深入理解并尽可能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在技巧手段上,可以使用设问、比喻、排比、层递等修辞手法,辅助讲解,以达到更好的讲解效果。
3.提问语的语言要求。
提问要与教学难点配合,适时、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还要用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学生对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同时,要遵循激励性原则,应当运用激励性语言,以此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其学习动机,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
4.结束语的语言要求。
在小结中,教师的小结要简洁、清晰、明确,不能拖沓杂乱,以免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要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加强知识的接受效果。
三、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常见问题
1.口头语的滥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有用口头语的不良习惯,在课堂上“嗯、啊”不断,几句话,有的甚至每句话的后面都带有一个“嗯”或“啊”,有的还拉长作为下句话的引起。还有如“我们”、“我们这个”、“我们那个”等,口头语的滥用或者使用不当容易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一点,如果有这一现象则应该纠正,以免影响教学。
2.话语重复。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一个词,如说话之前带上“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知道”,转折语义时加上“而啊”,说话之后带上“是不是啊”、“对不对呀”等。有些语句也许是教师无意识的语言习惯,但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听完课后感觉内容不充实、掌握不到要领,甚至会觉得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
3.吐字不清,话语不流畅。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声音太小,学生听不清,或者每句话最后一个字音弱化,学生听不清,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话语不流畅,吞吞吐吐,或者随意插说,颠三倒四,语意混乱。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的偏差、断层理解,不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4.语速过快,过慢,语调单一平板。
语速过快,学生的思绪跟不上,不仅会造成对知识不能很好地接受,而且会造成学生由于精神紧张导致的疲劳,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效果;语速过慢,讲授的知识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精力处于空闲状态,思维活动不能展开,这样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如果讲课的语调过于平板,则会使学生听起来十分吃力,不易掌握重点,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教师要把握自己的教学语言,避免这些不良的教学语言习惯。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研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根据教材的具体要求加以配合,不断积累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巴特尔.教育随想录.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89.
[2]杨欣.教学语言艺术.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
[3]谢盛祈,王华敏.教学的艺术.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