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不可数名词的认知解读
2013-04-29段丹丹李瑛
段丹丹 李瑛
摘 要:英语语法规则除规则外,也有例外。而这些例外常常是理解和学习的难点。英语不可数名词也不例外,有的是有规可循,而有的则是无规可循。传统语法对于这种无规可循的语言现象很难给出合理的解释,但若从认知的视角进行考察,就能找到合理的理据。因此,拟从认知的视角对英语不可数名词作出解释。
关键词:不可数名词 无界 同质性 可分割性 可复制性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77-02
1 引言
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法范畴之一,而数又跟名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英语名词数的区分在学好英语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许多著名的国内外学者都开始着手来研究英语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区分。国内学者薄冰,章振邦(2007)等从能否计数的特征来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这一特点也确实给学习者带来了帮助但还是有其缺陷,因为这种区分只能解决人们较熟悉的典型的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而不能解决很多的例外。后来国外学者Langacker(1987)从认知的视角来解读英语名词的区分,提出了“界理论”等一系列原理。再后来Taylor(2002)也认为大概可以说任何一个名词,给出一定的语境,都可以被作为可数或不可数名词使用。国内学者黑玉琴(2008)也同意Taylor的说法,认为在正常的语言交际中,从来都不是一个单词单独使用而总是将其置于一定的话语场景或语篇中来使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也试着从认知的视角来解读英语不可数名词,希望给学习者带来有益的帮助。
2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区分
2.1 传统的区分
夸克(Quirk)等人(1982:174)根据零(或无)冠词、定冠词、不定冠词、不定量词、复数形式五项标准对名词分类。夸克等认为,可数名词的特征是可带定冠词或不定冠词,有复数形式。例如,the book,a book和books;不可数名词的特征是无冠词,也可带定冠词和不定量词,没有复数形式。例如,我们不能说a water或waters但是可以说the water和some water等。中国著名英语语法学者薄冰,章振邦等在编写语法书时也根据夸克的定义给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定义。
2.2 认知的区分
与传统观念不同,美国语言学家Langacker(1987)从认知的视角出发系统地探讨了名词数的问题。他(1987:189)认为名词这个象征结构的语义极例示的是[事物]图式;或简单地说,名词表示事物。他使用“界理论”来区分名词的数,认为可数名词是有界的,不可数名词是无界的。例如,“桌子”就是有界的,“水”就是无界的。另外,他还提出了与界理论相关的三个属性:同/异质性、可/不可分割性和可/不可复制性(1987:203)。这三个属性在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起着重要的作用。异质性指事物的内部构成是有差异的,由不同的部分构成。例如,“桌子”,其构成成分有桌面、桌腿,体现物体内部异质性特点,所以可数名词具有异质性;有的物质由相同的成分构成,例如,“水”,其内部特点是同质的。所以不可数名词具有同质性特点。不可分割性指一个事物被任意拆分后不能再被称作原来的事物,例如,若将桌腿从桌子中拆分出来被拆分出来的部分就不能被称为桌子而只能被叫做桌腿或者其他的东西,所以可数名词具有不可分割性。而可分割性则是指一个事物可被任意的拆分却仍能被叫做原来的事物,例如,一杯水不管被分成多少份都能被人们叫做水而不是其他的东西,所以不可数名词具有可分割性。不可复制性指不可数名词的两个例子结合起来时,结果不是两个独立的例子而是一个单个的,扩大了的例子,例如,将一杯水倒进另一杯水中,结果不是两杯水而是一杯量增多了的水,所以不可数名词具有不可复制性。而可复制性是指可数名词的一个例子能加到另一个上,结果是两个独立的例子,例如,一张桌子加到另一张桌子上结果是两张独立存在的桌子,正是由于可数名词的可复制性才使其能在末尾加-s构成复数。
3 不可数名词的认知理据分析
英语名词的种类有很多种,依据张道真(2002)名词分为两大类即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其中普通名词分为四类:物质名词,抽象名词,个体名词和集合名词。其中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一般不能用数来计算,称为不可数名词;而个体名词和集合名词可以用数来计数,称为可数名词。此种分类对于解释典型的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不能解决很多的例外情况,又由于不可数名词的可数性成为了学习者学习的困难,所以下面将从认知的识解来解读物质名词,抽象名词和集合名词的不可数性。
3.1 物质名词
物质名词,例如,“beer”(啤酒),是典型的不可数名词,因为物质名词是抽象的,不能被人触摸,感知(张道真:2002)。这种定义给外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挠,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看到在不可数名词前添加不定冠词a/an,如“a beer”,或者在不可数名词后添加复数-s后缀,例如,“two beers”。看到这种语言现象,他们难以判断这些物质名词到底是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对于这此种情况,传统不可数名词的定义不能做出合理解释,而认知语言学却能解决此问题。Radden,G.&R.Dirven(2007)认为,不可数名词被用作可数名词有两种情况:(1)不可数名词被当作表示“份数”,并且都装在容器里,使无界的物质变成了有界的物质,因此,就具有可数名词的属性,如“a beer”表示“一杯啤酒”;“two teas” 表示“两杯茶”。(2)不可数名词表示“种类”,如“three wines”表示“三种酒”。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不可数名词作为可数名词的解读需要依赖于语境。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语法化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仍以“a beer”为例。虽然在这个表达中没有出现“杯子”这个词,即完整表达为“a cup of beer”,我们认为,“a beer”很可能是人们在长期使用“a cup of beer”的过程中逐渐简化为“a beer”的。根据语法化的原则,实词在使用过程中可转化为虚词,较长表达式可变为更短的表达式,例如,mouthful就是由mouth full of变化而来的。因此,我们认为,“a beer”很可能是由“a cup of beer”变化而来,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认知、经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转喻思维模式也在词义转变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转喻是指利用事物之间的邻近性关系,在同一个认知域内进行本体与喻体的映射,本体和喻体是一种替代关系,即用同一域中的一个突显的事物代替另一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当我们在点一杯啤酒的时候,我们可以说“Can we have a pint?”,我们使用的是啤酒的度量单位来指代我们想点的啤酒;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去买肉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肉的度量单位来直接指代我们想要的肉,因此可说“我买五斤”而不是说“我买五斤肉”;而当我们说“Can we have another beer?”这里的another beer用的是beer这个物质本身来指代另一杯啤酒,这两种识解方式都是转喻。因此,在转喻的作用下不可数名词也可被当作可数名词来使用。
3.2 抽象名词
同具体的、可触摸到的事物一样,抽象事物也同样能被识解为物体或者物质。因此也可相对应的描述为可数或不可数名词。只是抽象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间的分界线远不如具体名词那样清晰,所以,人们对抽象名词的可数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一般情况下,假若抽象名词描述的是偶发性情形(episodic situations),而由于他们有限的持续时间所以被当作可数名词来使用,典型的偶发性情形常常是事件,如attack,protest,objection等;也可是某种突发的状态,如disease,idea等,由于他们短暂的持续时间而被看作是有界的可数名词。相对比而言,抽象名词如:peace,knowledge,information等大多数当作不可数名词使用,因为他们描述的是无界持续情形,称为稳定的情形(steady situations)(Langacker:81)。典型的稳定情形为状态如:happiness,但也有某种事件被认为稳定的如help。所以,从认知的视角出发,抽象名词的可数性用法也得到了解释。
3.3 集合名词
英语中集合名词的用法对中国学习者来说也是重要且困难的一个环节,集合名词可以粗略的分为四类:(1)形式为单数但意义可以用为单数或复数;(2)形式为单数但意义永远为复数;(3)形式为复数,意义也为复数;(4)形式为单数,意义也为单数。鉴于篇幅的限制在此只讨论对学生较难的第(4)类情形。此类情形的集合名词包括furniture(家具),machinery(机器),poetry(诗),equipment(设备)等,这些名词很容易被学生当作复数名词来处理,以furniture(家具)为例,家具是可以被人们用来计数的,我们可说一件家具,两件家具等,这是由于受母语的影响而发生了负迁移。若从认知的视角来考虑情况就并非如此了;若从家具中任意的取走一部分,被带走的或被留下的都可被称作是家具而不是其他的东西,这就具有了不可数名词的可分割性或可扩展性,因此,家具是不可数名词。
4 结语
传统的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区分方法受到了现代认知语言学的严重挑战,从认知的视角解读不可数名词的用法得到了广大中国学习者的深度好评。所以,笔者在此建议在教授英语名词数的时候,应从认知框架下的界理论,内部同质性,可复制性及可分割性及转喻等角度来认识英语不可数名词,从而给广大学者带来有利的帮助。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cjj201324)
参考文献:
[1]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 Langacker.R. W.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I).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 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 Quirk, 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London: Longman,1985:245-246.
[5] Radden,G.&R.Dirven.Cognitive English Grammar.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67-71.
[6] Taylor,J.Cognitive Gramma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7] 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7.
[8] 黑玉琴.从认知语篇分析看标记性名词的语篇构建机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18-21.
[9]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