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闻天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历史贡献

2013-04-29皮海峰王进

理论月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张闻天外交

皮海峰 王进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在外交战线上工作了十年,先后担任四年驻苏大使、五年多的外交部第一副部长职务。张闻天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和丰富的留苏经验,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封锁的外交困境,不断开拓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审时度势,开拓创新,不仅奠定了我国外交事业的诸多基础,并在坚定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为开创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张闻天;建国初期;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3)01-0060-04

建国初期,张闻天先后担任四年驻苏大使、五年多的外交部第一副部长职务,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外交组织机构建设的开拓与创新

1.驻苏及东欧使馆建设,奠定新中国驻外使馆建设的基础

1951年4月张闻天出任我国驻苏大使,并以外交部党委驻欧特派代表身份,指导我国驻东欧六国使馆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驻外使馆都面临“使馆管理无章法可循”的窘境。张闻天就任后,大力加强思想整顿、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开创了驻苏使馆工作的新局面。他从使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逐步调整和建立使馆的各种组织机构:首先,依据“有效分工,各司其职”的原则,将原来由秘书处包办的日常工作拆分开来,分别设立办公厅、商参处、武官处等机构来分担原本由秘书处承担的工作:同时还将各组织机构的内部细化,例如在办公厅下设秘书处、领事部、行政处、研究室、留学生管理处、机要室、文化参事等;各机构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在大使的统一领导下有效工作。

此后,张闻天结合整顿和建设驻苏使馆的经验,对驻东欧各使馆的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并形成《关于我驻东欧各使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处理意见的报告》。在报告中,张闻天针对各使馆工作的中心问题提出了改进和提高使馆工作的各项建议。如关于使馆内部组织建设的构想。该构想包括七个部门:一是秘书处,管理使馆外交事务;二是行政处,管理使馆内部事务;三是领事部,管理华侨工作及签证等相关工作;四是研究室。管理研究工作;此外,还有文化参赞、商务参赞、武官等。张闻天的构想很快得到党中央以及外交部的一致赞同,并成为各驻外使馆组织机构建设的蓝图并得以实施。从此新中国的驻外使馆逐渐有了比较规范、完整的组织机构设置和可遵循的相关规定。

2.外交战线基础工程建设,搭建培养外交队伍与国际问题专家平台

张闻天认为,随着外交战线的不断扩大,“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外交干部的培养和国际问题与对外关系研究工作的开拓”。在担任外交部副部长之后,张闻天就开始主抓外交战线的基础建设工作。

其一,成立外交学院,培养外交干部和国际问题研究专家。1955年6月,张闻天提出以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为基础,创办一所外交学院。在得到周恩来的支持之后,他亲自负责学院筹备工作,从确定领导班子和配备干部、确定校址和筹划基建、解决生源,到外聘专家等问题,都一一过问。学院成立之后,他还重点关心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制定干部培养计划,对提高外交人员的整体素质起了重要作用;张闻天还挤出时间到学院作报告,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外交专业知识和外语等,毕业以后投身新中国的外交事业。

其二,创办国际问题研究所。1956年1月,张闻天抓住中央准备制订12年科学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主持制定了《关于发展国际问题学科和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工作的规划》,提出“以培养合格外交人才为目的,以科学研究为目标”。是年,张闻天组织筹备了新中国第一个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所、张闻天认为,外交工作既要注意当前的动态和政策,又必须拥有长远眼光,为国家谋取长远利益。因此,加强一些中长期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成立国际关系研究所正是出于这个目的。研究所初期的机构设置以张闻天在苏联工作期间的研究室为模板,设立了亚洲国家研究室、西方国家研究室、国际法研究室、编译室、图书资料室、办公室共六个机构。研究所成立之后,他继续推动国际问题学术研究的开展。仅在1958年,他就组织了两个重大课题的理论研究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全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开展。

其二三,推动世界知识出版社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在一个很长时期,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对资本主义国家国际问题著作的翻译出版更是有诸多限制。1956年6月,张闻天以外交部党委的名义致信周恩来和中宣部,建议放宽资本主义国家国际问题著作的翻译出版范围。1957年,张闻天又积极倡议并最终推动世界知识出版社从人民出版社独立出来,主要用来出版国际问题书刊。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任务一方面要为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资料,包括翻译出版国外的著作,另一方面要出版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推动国际问题的研究。

三个机构的成立,一方面为外交人员继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利于培养更多合格的外事人才;另一方面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国际关系重大事件的处理提供重要依据,充当了智库的作用。

二、注重调查研究,为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1.强调调查研究是外交工作的基础

首先。调查研究是使馆最重要最基本的业务之一。1951年,当东欧各国使馆工作基本正常运行之后,张闻天就及时指出,使馆的工作重心应转到调查研究驻在国情况和国际关系,这样才能使使馆工作迅速提高。1955年,他又强调,几年来,我国的外交战线在扩大,同我国交往的国家日益增多。外交干部必须提高业务水平,熟悉和精通业务,才能应付迅速发展的形势和局面。“为了研究形势、方针、政策,为了加强对外活动和对外宣传,为了及时地、正确地给国内反映驻在国情况并提出建议,都需要加强调研工作”。他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提高外交干部政治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或“重要方法”,如果我们满足于现有的一点成绩或者陷入事务主义,不再对调查研究下功夫,就会阻碍外交工作的开展和政治业务水平的提高。

其次。调查研究是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外交业务水平的关键。他认为,工作经验、业务水平,不可能自然获得。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把已经办过的事情加以系统研究,从而取得经验,增强工作的主功性、创造性,使业务问题的处理符合实际,提高业务水平。相反,如果离开调查研究,工作只能是例行公事,天天照办,干多少年也干不出名堂,或者是“瞎子摸鱼”,闯出乱子,甚至犯过的错误又重犯。因此,他指出,同样的工作实践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结果,关键在于是否注重调查研究。他多次指出。外交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通过调查研究把握形势,研究重大国际问题,了解各国情况,加强预见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及时向中央提出工作和对策建议,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执行中央政策。因此,他力主“调查研究之风”,号召外交干部和使馆工作人员都要抓紧学习与研究,了解驻在国情况和国际形势。

2.提出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

张闻天强调,调查研究对外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必须注重方法讲求实效。

首先,加强领导,是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他强调“调研工作的好坏……决定于使馆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视和亲自动手”。领导要提出研究计划、拟定题目、做出初步设计、分配任务,必须主动地、有计划地具体布置工作,甚至亲自主持,研究工作就能出成绩。否则就会陷入事务性的忙乱。张闻天以身作则,亲自领导了许多调研工作。特别是对苏联外交、苏联国内情况和建设经验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系统的研究并写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意见的报告。如《关于朝鲜停战的和谈问题》,在这份报告中,张闻天依据丰富而详实的资料,提出了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他认为美国已经无法将这场战争继续,因此他们会积极寻求退路:中朝方面,自身力量虽能有效抵抗“联合国军”的进攻,却是很难将美国完全赶出朝鲜半岛。张闻天认为。这个时候是双方进行谈判的最佳时机,也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时机,谈判的方式“由双方军事代表开会取得停战协议”,这样可以避开对中国的承认以及台湾等问题而只谈军事上的停战。张闻天建议中央领导做好和谈准备。党中央对这篇报告极为重视,周恩来和外交部要求:以后此类报告应以急电发回。

其次,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张闻天指出,强调领导干部对研究工作的领导和亲自动手,并不是说所有的研究T作由领导一手包办,调查研究是整个大使馆的工作,应该发挥集体的力量,挖掘全馆干部的潜力。选题、初步设计都由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形成提纲后由专人执笔,这样既可以避免调查研究中个人认识的局限性或片面性,对问题的认识分析更深刻全面,提高调研工作质量,同时对推动全馆的丁作和培养十部有好处。同时还应该有合理的分工,互相配合。如大使和政务参赞应当首先掌握驻在国的政治外交动向,并和商务参赞、文化参赞等在统一领导下分工进行了解驻在国的经济、贸易、文化的重要情况:武官以研究驻在国的军事形势、军事情况与军事经验及国际战争形势与战争情况为重心。在东欧各使馆建立初期,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他甚至建议利用派在各国的留学生,迅速将调研工作开展起来。

3.明确调查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驻外使馆的调研工作是为国家的外交工作服务的,调查研究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决定,一般来讲,应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和驻在国的动向。弄清驻在国同邻国的关系,同世界大国的关系,以明确其外交动向。张闻天强调,外交部各地区司要加强研究时局动向,包括地区性和全球性形势和发展趋向。世界局势在不断变化,我们要不断跟踪、不断收集材料、不断综合分析,及时,提出看法和对策,才能使局势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第二,驻在国的基本情况,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的基本情况,阶级力量对比、各党派集团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动向和特点等。

第三,驻在国同我国的关系及双方关系进一步改进的可能性。包括我国的政策、言论、行动在驻在国朝野、各阶层、各党派中的反应,双方在相互往来和发展经济、文化的关系中还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三、对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贡献

1.准确判断战后国际局势,认为“世界的基本趋势是和平和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政治军事实力,在全球推行扩张战略。它援助和建立各种政治军事集团,控制欧洲,遏制苏联;在亚洲则是遏制新中国,在朝鲜、台湾、印度支那挑起局部战争,在全球制造紧张局势。而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对和平与战争的估计、对战后国际局势的准确判断,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国际问题,也会对国内政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战后国际形势,1950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战争危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爆发的斗争力量发展得很快,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觉悟程度正在提高。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够继续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1959年10月,毛泽东还指出:“我们历来是这样估计的,整个国际形势是向好发展,不是向坏。只是有个情况也要估计,那就是疯子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办?所以,战争的情况也要估计到。……我们说总的看来,形势是向好的方面发展的。从总的情况来看,争取到十年至十五年的和平时间是可能的。”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尽管也认为整个国际形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战争有可能制止,但他的重点是避免战争短期内爆发,让我们有时间(10年到15年)做好打赢战争的准备,战争结束后再建设。

张闻天依据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详实的客观材料,在对国际局势做了充分研究后,得出结论:和平将是大势所趋,世界的主要趋势是和平而不是战争。在1956年2月21日的一次会议上。张闻天指出:世界大战必不可免的论点是需要修改的。1957年6月16日,张闻天视察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时又指出:“世界的基本趋势是和平和进步,战争是有可能避免的。尽管局部的紧张、局部的战争可能发生,总的局势仍是趋向缓和。”

他深入分析了世界和平总趋势的现实原因: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组成的国际和平力量得到迅速发展,使国际和平力量和美国战争势力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和平的变化,使国际局势逐渐趋于缓和。第一,社会主义各国坚决主张国际和平。因为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第二,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积极支持倡导和平。战后许多相继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政治上独立的亚非国家要求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这些国家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支持和倡导和平的亚非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处理世界事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第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支持和平、反对战争的国家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中立主义的发展。执行中立政策或有中立愿望的国家要求避免战争,摆脱或至少削弱军事集团的约束,减轻军事负担,同一切国家和平共处。这种中立运动已经成为阻止战争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第四,美国国内的和平力量也不断增长。美国人民坚决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统治集团内部和企业界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其实力政策的失败、美国的日益孤立要求改变其对外政策,适应目前的和平趋势,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总之,“和平力量得到迅速的壮大,和平共处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上的主流。”“战争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由于美国的战争势力并没有放弃其冷战政策和实力政策,还会继续在全球制造紧张局势,“我们也不能低估战争的危险”。要使目前的和平趋势变成持久和平,还取决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斗争。因此,张闻天倡导在国际上建立广泛的和平统一战线,壮大和平力量。首先要积极发展和壮大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团结,这是团结全世界人民和其他爱好和平国家的核心。其次要团结民族主义国家,团结各国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家和民族,扩大和平地区,扩大国际和平统一战线。

同时,要准备应付可能的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的突然事变,“还必须有力量的后盾”,“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越大,保卫和平的力量就越大”,“我们越是准备充分。持久和平的可能也越是大”。“如果争取到十年和平,我们将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仓库里原子弹也不少了,战争再打起来就困难了”。

2.主张同世界各国实行长期和平共处,进行和平竞赛

基于上述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张闻天主张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同不同制度的国家进行和平竞赛。张闻天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出发,论证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必要性。张闻天认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新中国建立后,应该全力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办好我们自己的事。“外交战线上的任务,就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保证最有利的国际条件,例如争取和平的环境,发展同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等。”他认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是我国对外政策根本方针。我们的和平外交政策,“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尔是我国坚定不移的长期不变的国策”。主张同世界各国实行和平共处,保证持久和平。因此。“保证持久和平,争取同各国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是我国外交的主要任务”。

首先,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和平共处,和平共处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同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同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可以先从建立和发展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着手,逐渐走向建交;对所有邻国执行睦邻政策,对某些曾经在历史上有仇恨隔阂的国家,也要主动用谈判协商方式解决争端,增进双方友谊,使关系正常化。对亚非国家,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L加强或建立同它们的友好关系,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发展同它们的经济合作和文化关系,同情和支持它们的反殖民主义、要求民族独立、发展经济、实行工业化的愿望和斗争,支持这些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对它们输出革命,将它们拉到社会主义阵营,或者将它们与帝国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混为一谈,都是错误的,会影响我们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对世界和平不利。同时,还要同各国各派别的各种人物广交朋友。要同不同思想体系内不同思想观点的人物,寻找思想上的接触点和共同点。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求同存异。无论他们属于左、中、右哪个派别,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应去交流沟通,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努力达致共同观念,哪怕是右翼保守派,也应当去沟通了解,多做工作,他们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对于社会舆论有独特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其次,张闻天还主张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和平共处,这也意味着不同制度的国家间进行各方面的和平竞赛”。张闻天指出,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侵略,我国在经济上文化上还很落后。尽管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使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但是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但是,“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一定时期内,在经济、文化上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外国的一切先进的和优秀的东西,不但要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学习,还要学习其他所有国家的长处。我们愿意同各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这不但会给各国发展带来好处,也是保证和平和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因而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竞赛,不是军备竞赛,而是经济建设上的和平竞赛。

张闻天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战线上,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审时度势,开拓创新,不仅奠定了我国外交事业的诸多基础,并存坚定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为开创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做了杰出贡献。他几十年前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及和平外交思想,特别是关于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阐述至今仍闪耀着光辉。

责任编辑 文嵘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张闻天外交
张闻天陈列馆
张闻天《神府调查经验谈》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建国初期农村宣传网制度述评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论建国初期大行政区体制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代启示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