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上的思考
2013-04-29李彩虹
李彩虹
摘 要:科学事业单位所处的内外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其财务管理所依赖的相应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和内控规范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得与现行科学事业单位有关的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新出台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内控制度,结合工作中的实际体会谈谈科学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事业;财务管理;预算编制;会计核算;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93-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科学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原有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已日益显现出其不适应性和滞后性, 如何在新形势下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已成为许多科研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需要转变
科学事业单位与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同,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为合法合规合理的使用资金即可,也就是说科学事业单位更注重的是资金使用过程而不是资金的使用效果,科学事业单位不考虑资金投入使用后的成本效益性原则。企业财务管理有其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但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其现有的财务制度不能体现出治财理财的观念,同样在预算管理中也是实行较为粗放的编制制度,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预见和防范,因此财务管理很难发挥成效。
财务管理的组织不适合财务管理工作需要。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出台,其中提出了公允價值、成本核算以及权责发生制等新概念,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除了需要以财务管理制度做依据,还需要合理的会计组织做后盾和支持,由于财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财务人员结构与年龄结构、业务技能等原因,限制了财务管理成效的发挥。
(二) 预算的编制及管理不科学
1.科学事业单位预算实行“二上二下”的编报制度,每年12月前必须完成“两上”预算的编报而单位无法准确预测年终结转资金。同时,单位预算是按照“大收大支”的口径编制, 由于测算的不准确, 除财政性资金外, 其他资金很难编制准确; 另外,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科学事业单位是把每个部门和课题的预算进行简单的累加,很难对每个部门和课题的预算准确性进行把关,把每笔预算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工作也不够扎实,这些都造成了实际收支执行情况与预算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2.课题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科研课题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的全部成本, 项目预算规定的支出内容与完成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不能完全一致。同时部分科研人员的预算法律意识淡薄,认为预算编制是要钱, 经费到位后, 随意变更项目预算和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导致无预算支出、超预算支出、超预算开支范围支出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项目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最后,由于科研课题的预算编制科目与财务预算的编制科目不尽相同,所以在衔接过程中预算编制和执行时会出现出入。科学事业单位科研课题量大,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经费其管理办法也不尽相同,财务部门人力精力有限,很难对科研经费的预算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督。
3、缺乏对预算执行效果的有效考核。首先,财政拨款部分过分看中预算的执行进度,而预算执行的快慢并不能完全体现出预算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真正的把财政资金的执行工作落到实处,是否兼顾了资金的安全有效性等。其次,决算数据不可能与预算数据一致,单纯看决算与预算的差异也无从考核预算的执行效果。
(三)会计核算问题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原则,该原则在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导致事业单位无法将本期收入与成本费用、单位的资产与负债进行有效的配比反映,而是把事业单位支出总量与事业单位收入总量进行配比,这种方式的配比无法反应出事业单位绩效与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
除此以外,现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仅仅包含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无法把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资金结余等方面的事项进行真实的反映,进而影响了财务决策应有的准确性。
(四)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管理乃至整个单位的运转中都起着重大的作用,科学事业单位由于一些历史上的原因以及运行模式的限制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制衡机制缺失,部分关键岗位职责不清。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内控制度只是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单位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权责不明确,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审批控制环节等无法获得有效的控制,造成财务管理活动的混乱并出现如下风险:单位经济活动不合法或不合规的风险;国有资产流失、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风险;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的风险;发生舞弊或腐败现象的风险等。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通过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要进一步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科研项目效益,就必须转变观念,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更新会计核算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科,以实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新机制。
(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科学事业单位需要更加注重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利用和价值管理,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新增了内部成本费用管理,财务管理应当更多的是体现出成本效益性原则,财政性资金包括科研经费的使用要使之科学化合理化,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既定目标。同时要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力,加强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培训和指导,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能力。
(二)强化预算管理,建立预算执行情况考评办法
1.把预算落到实处。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首先是科学合理地编制单位预算,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和预算标准,准确把握科研活动规律,认真统计分析历年财务数据,科学预测预算年度实际情况。这其中的重点是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研项目预算要按照项目进展、预算批复总额和已完成预算指标,实事求是地计算项目成本,编制项目预算,同时也要提高科研人员预算编制意识,加强预算编制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财務人员的沟通配合;其次预算管理的关键是要认真执行预算,在保证资金安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加快督促预算的执行,对预算的调整要及时查明原因,上报调整预算,确保严格按照批复预算执行。
2.加强预算监督和考核。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模式下,单位财务部门要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在考核预算执行效果时,除了对执行进度的评价外还要加强对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机制的考评,树立科学理财观念,以预算规范项目,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更新会计核算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科学事业单位要想更好的实现其财务管理职能,就应改善自身的会计核算方法,逐步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该会计核算基础的优化,将有助于实现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同时国际上无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科学事业单位若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也会更好的完成与国际通行惯例的接轨。
除此以外,优化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建立健全主体财务报告和辅助财务报告两者有机结合的财务报告体系,同时,进一步优化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对科学事业单位的营运和发展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进而完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四)着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保障单位业务稳健高效运行,确保财务记录、财务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搞好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
1、从单位层面上了来说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创新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同时要创新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信息披露、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各项制度,加强审计和舆论监督。
2、从业务层面上来说,科学事业单位要建立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1)把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首先决策是执行的前置程序,执行是对决策的具体落实,监督影响并制约着决策和执行。其次是岗位的分离,要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情况的发生,降低舞弊和腐败的风险。(2)建立健全单位的议事决策机制。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事项属于重大经济事项,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针对重大事项要遵循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原则,并做好决策纪要的记录、流转和保存,加强对决策执行的追踪问效。(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针对关键岗位要对其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都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同时明确其岗位的职责、权利以及同外界的关系,具备轮岗条件的要执行轮岗制度,不具备轮岗条件的也应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以确保关键岗位人员认真依法履行指责。
参考文献:
[1]丁玲晔.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路径探索[J].现代商业,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