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历文俗语词考释

2013-04-29于正安

现代语文 2013年2期

摘 要:敦煌历文是敦煌出土社会经济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对“涝篱、殍刺、鑺、覆、气”等俗语词进行考释,认为“涝篱”即“捞篱”,是一种厨具;“殍刺”即铲除、清理枯萎、凋零草木,“铲除”得义于“刺”;“鑺”为一种铲土农具;“覆”为“审核”“核查”义;“气”通“乞”,是一个反训词,“给予”义。

关键词:历文 出土文献 近代汉语

敦煌历文是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有关会计的文书,多属吐蕃统治时期以及归义军统治时期,可分为“寺院、官衙、社邑”三类,其中尤以寺院文历数量最多,包括诸色入破历、常住什物点检历等方面。敦煌历文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中外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在经济方面,更是研究唐五代时期我国经济制度以及寺院经济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历来受到中外经济史家的重视,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实际上,从语言角度看,敦煌历文口语性强,方俗语词夹杂其中,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今选取敦煌历文中出现的几个词语试加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1.涝篱 Ch①九六九——七二号《唐(开元九年?)于阗某寺支出簿》:“出钱三拾文,买涝篱两个供厨用。”

“涝篱”,池田温释为“牢篱,篱栅、篱障之类”,误。从文意看,“涝篱”是“供厨用”的,应为厨具。“涝”通“捞”,《广韵》同为鲁刀切,音同可通。“涝篱”即“捞篱”,“捞篱”即“笊篱”,指用竹篾或金属丝、柳条编成蛛网状供捞物沥水的器具。盖“笊篱”的用途主要是捞东西,故又名“涝篱”。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拣取均者,熟蒸,曝干。须即汤煮,笊篱漉出,别作臛浇。”又作“洒篱”,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一九“笊篱”条:“洒篱,《传灯录》:‘龎居士女灵照常制竹洒篱,卖以供朝夕。按,洒篱即笊篱,用以捞物也。”关于“笊篱”的起源,清陈元龙《格致镜源》卷五二“箕”条:“笊篱,《事物原始》:‘黄帝命元妃西陵氏养蚕,制笊篱以捞蚕蛹,以竹为之;《开元遗事》‘明皇赐安禄山什物有银丝笊篱。”敦煌历文又有“爪滤”,亦应为“笊篱”,P.3638《辛未年(911年)正月六日沙州净土寺沙弥善胜领得历》:“铜爪滤壹。”

2.殍刺 P.2032V《净土寺食物等品入破历》:“面贰斗伍升,窟上殍刾,僧食用……麸四斗,窟上殍刾时,喂马用。”

“殍”,《广韵》有平表和符鄙两切,义为“饿死”和“草木枯落”。“殍刺”之“殍”,显然应为“草木枯落”义。“刾”同“刺”,《集韵·寘韵》:“刺,俗作刾。”敦煌历文中,“刺”常用作名词,指各种长满针刺的柴草,如“白刺”“柽刺”“刺柴”等。那么,“殍刺”何义?张小艳认为“殍刺”为动宾短语,意为“等这些长有针刺的柴草枯萎、雕落时,将其砍伐,以清理窟岩”,并说:“众所周知,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岩上,虽属佛教圣地,但因远离城区,人们只在举行特定的活动(如‘上水‘开窟‘造檐‘上泥‘上梁‘燃灯等)时才到窟上去,平常则很少有人前往。因此,在‘人迹罕至的窟岩上,难免会荆棘丛生。这样,每当人们到窟上进行某种活动时,首先便得将那些遍布窟岩的刺柴‘殍掉,将其砍伐清理干浄。”此论恐误。若如张氏所言,“殍刺”为动宾结构,“殍”为动词“砍伐”义,辞书或文献典籍应有记载,但翻遍诸辞书,“殍”并无动词义,张氏所释,纯属主观臆断。那么,“殍刺”究竟作何解呢?“殍”为“草木枯落”,应无异议,正如张氏所言,在窟前草木枯萎、凋零的时候,要定期进行砍伐清除,“砍伐”义从何得之呢?我们认为得之于“刺”。“刺”有动词“铲除”“清除”义,古注多见,《仪礼·士相见礼》:“凡自称于君……庶人则曰刺草之臣。”郑玄注:“刺,犹刬除也。”《荀子·富国》:“掩地表亩,刺屮(草)殖谷”。杨倞注:“刺,绝也”。“绝”即清除干净。明郝敬《仪礼节解》卷四:“刺草犹言采薪也”。从上举历文看,“殍刺”多由莫高窟附近寺院的僧人来完成,故有支出粮食的账目记载;又清除的草木可作柴用,需要马车运载,故有“喂马”之“麸”支出的记载。

3.鑺 BD7384V《丑年到未年都司仓入破历》:“又鑺一具,折麦贰硕二斗。”

“鑺”是“瞿”的后起分化字,本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或认为戈属,或认为矛属。《说文新附·金部》:“鑺,兵器也。”清郑珍新附考:“古止作瞿,加金后出。”清钮树玉新附考:“《书·顾命》:‘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孔传:‘戣、瞿皆戟属。正义引郑注云:‘盖今三锋矛。据此,知瞿即鑺矣。”清严可均《铁桥漫稿·书<尚书·顾命>后》:“瞿,戈属,非矛属。戈,平头戟也;戟,有枝兵也。瞿平头而孔传以为戟属,亦非也。”又同“戵”,《集韵·虞韵》:“鑺,戟属,或从戈。”上举历文为寺院常住什物,作为佛门圣地,不大可能储藏兵器,疑为“镢”之形讹字,两字形近易混。五代释静、释筠《祖堂集》卷四:“经一二载余,石头大师明晨欲与落发,今夜童行参时,大师曰:‘佛殿前一搭草,明晨粥后刬却。来晨诸童行竞持锹镢,唯有师独持刀、水,扵大师前跪拜揩洗。大师笑而剃发。”孙昌武等点校:“镢,原作‘鑺;本书‘镢字凡十一见,六例作‘鑺,五例作‘镢,其中四例‘镢头连用。”又《祖堂集》卷七:“师令大众鑺地次,佛日倾茶与师。师伸手接茶次,佛日问:‘俨茶三两垸,意在鑃头边,速道,速道。”吴福祥、顾之川点校:“‘镢原作‘鑃,下同。”孙昌武等认为“镢”原作“鑺”,而吴福祥、顾之川却认为“镢”原作“鑃”,孰是孰非呢?吴福祥、顾之川点校本以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的影印本为底本,参考了柳田圣山《祖堂集索引》所附断句本,日本花园大学禅学研究所影印本以及刘坚《近代汉语读本》,刘坚、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数据汇编(唐五代卷)》等有关的点校成果。而孙昌武等点校本以日本禅文化研究所基本典籍丛刊本为底本,这个本子又参考了花园大学藏本及太田辰夫、柳田圣山等相关研究成果;另外该点校本还参考了韩国东国大学影印的另一传本,收入《高丽大藏经补遗》第四十五卷。应该说,这是目前最可靠的《祖堂集》点校本。因此,吴福祥等所校“鑃”恐为“鑺”之误。

“镢”指大锄,古代的一种农具,《说文·金部》:“镢,大鉏也。”王筠句读:“其用与鉏同,其形与鉏异,老圃用之,其名不改……可以斫地,因名曰斫。”《淮南子·精神》:“今夫繇者揭镢臿,负笼土,盐汗交流,喘息薄喉。”高诱注:“镢,斫也。”《玉篇·金部》:“镢,居缚切,锄镢。”元王桢《农书》卷一三:“盖镢,斸器也,农家开辟地土,用以斸荒。凡田园、山野之间用之者,又有阔狭大小之分,然总名曰镢。”“镢”在其他敦煌文献中也多见,应为当时一种较为常见的农具。P.2685《沙州善护遂恩兄弟分家契》:“大郎分:镢壹具……遂恩:铜灌子壹,镢壹具。”P.3649《丁巳年贺保定雇工契》:“更若畔上失他(却)主人农具铧耩镰刀铁镢袋器什物者,陪在作儿身上。”“镢”又有动词“铲”“掘”义,《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田田相如,鐇镢株林。”李贤注:“《埤苍》云:‘鐇,铲也。谓以铲镢去林木之株蘖也。”《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李佑、李忠义镢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胡三省注:“镢,锄也。”

4.覆 P.2049V《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麦叁硕捌斗,西库内付酒本冬至岁僧门造设兼纳官冬坐局席并西窟覆库等用。”

“覆”此处为“审核”“核查”义,《尔雅·释诂下》:“覆,察也。”《周礼·考工记·弓人》:“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郑玄注:“覆,犹察也。”《管子·五辅》:“下愈覆鸷而不听从。”尹知章注:“覆,察也。”《韩非子·内储说下》:“韩昭侯之时,黍种尝贵甚,昭侯令人覆廪,吏果窃黍种而粜之甚多。”唐高适有《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诗。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于是宣索窦参没官银器,覆其刻处,皆如上清言。”“覆廪”犹“覆仓库”,即审核、计算库存情况。宋黄震《黄氏日钞》卷五十五“韩非子”条:“覆廪即近世所谓盘量。”而“盘量”即“计算”“盘点”。宋苏轼《与朱鄂州书》:“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

“覆”又与“核”同义连文而成“复核”“覆察”,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五“王起”条:“起,字举之,元和末为中书舎人。穆宗时,钱徽坐贡举失实,贬,诏起复核。起建言以所试送宰相阅可否,然后付有司。”《三国志·魏书·梁习传》引《魏略·苛吏传》:“(刘类)性又少信,每遣大吏出,辄使小吏随覆察之。”

5.气 P.2049V《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粟贰斗,寒苦店内付本雷教受气袈裟用。”

“气”,《广韵》有许既切,指赠送人粮食,后作“饩”。《说文·米部》:“气,馈客刍米也……《春秋传》曰:‘齐人来气诸侯。”今本《左传·桓公十年》作“齐人饩诸侯。”段注:“按从食而气为声,盖晚出俗字,在假气为气之后。”然上举历文“气”显非此义。疑“气”通“乞”:“气”,《广韵》一音去既切,溪母未韵;“乞”,《广韵》丘既切,溪母未韵,音同可通。“乞”为“给”“给与”义,《广雅·释诂三》:“乞,予也。”《广韵·未韵》:“气,与人物也。今作乞。”《集韵·未韵》:“乞,与也。”《正字通·乙部》:“乞,凡与人物亦曰乞。”《汉书·朱买臣传》:“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宋书·萧惠开传》:“厩中凡有马六十匹,悉以乞希微偿责。”唐杜甫《所思》诗:“世已疏儒素,人犹乞酒钱。”仇兆鳌详注引郝敬曰:“乞,分给之也。”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之五八:“长官头脑多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金王若虚《别家》诗:“谁能置我无饥地,却把微官乞与渠。”“乞”既有“予”义,又有“取”义,一身兼二职义,古人所谓“美恶不嫌同辞”,属于“反训词”,往往通过声调加以区别,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假借乞》:“乞之与乞一字也。取则入声,与则去声。”

注 释:

①“Ch”指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的斯坦因所获敦煌文献(现

已并入英国国家图书馆);“P.”指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P.Pelliot)编号的敦煌文献;“BD”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的敦煌文献;“V”指背面。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402.

[2][日]池田温.麻札塔格出土盛唐寺院支出簿小考[A].段文杰敦煌

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221.

[3]张小艳.敦煌籍帐文书释词[A].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

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43.

[4]孙昌武.《祖堂集》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7:210.

[5]吴福祥,顾之川.《祖堂集》点校[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58.

(于正安 河南许昌 许昌学院文学院 4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