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示”影响幼儿行为的探索

2013-04-29王春玲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暗示行为幼儿

王春玲

摘 要:暗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中,会无时无刻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不知不觉中学习。所以成人的暗示在某些情况下,影响了孩子,甚至成为孩子的学习目标,而这些暗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幼儿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之消极的暗示消除孩子的积极行为。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存在着暗示行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影响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不同的发育阶段给予积极的暗示和诱导,就会使幼儿有意或无意的做出各种反应,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关键词:暗示 幼儿 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99-01

暗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中,会无时无刻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不知不觉中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许多活动无意中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暗示做出反应,这是“暗示心理”的一条基本规律,无论是哪个年龄、班级的幼儿都毫无例外地对这点感兴趣,小班新生班入园,对什么都好奇,又对幼儿园集体生活不了解和不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布置教室环境的时候老师会把暗示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幼儿过好集体生活上。而面对中、大班的幼儿由于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对于他们的“暗示心理”教育内容就要比小班深化和提高,有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到进一步发展思维,由单一的解析、提示的思考到开阔思维的大胆创新。在教育中,幼儿园这个集体存在着各种暗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引起幼儿情感,减轻幼儿的紧张情绪。当幼儿有了错误,采取暗示的方式,就可以保护幼儿自尊不受到伤害。使幼儿在集体中不失威信。

1 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幼儿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班上小朋友调皮的很多,午睡时常常不能安静入睡,为此我尝试很多方法,甚至对孩子厉声呵责,一次午睡时,我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孩子不许讲话,而是拿出一本故事书,讲了一个《小猪爱睡觉》的故事给大家听,这一招奏效了,孩子们听着故事安然入睡了,当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楚楚”还没睡着,走近她时,她睁开小眼睛悄悄的跟我说:“我也要像小猪一样,好好睡觉。”这一点启发了我,我很欣喜的发现,故事不仅能让孩子安静下来,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树立正确的榜样,于是在午睡时,我会挑一些关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这些故事被潜移默化的运用到了生活中。如:在中午进餐时,平常就挑食的“甜甜”又开始挑食了,我正准备制止时,同组的“浩浩”跟“甜甜”说:“吃饭不要挑食,故事的小猫咪就是因为挑食才生病的。”这样的暗示同样也存在于家庭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家都会要大人喂、挑食,让家长头疼不已。如:姐姐家的小外甥就是一个很挑食的孩子,哄劝不听,打骂不行,任凭家人软硬兼施都没办法让他好好吃饭,暑假我去他家,他对我并不像对待爸爸妈妈一样调皮,而是言听计从,吃饭时不但不挑食还很干净,好奇之下我问姐姐是怎么回事,原来在我去他家之前姐姐就跟孩子说小姨老师要来看他了。其实我并没有作出特别的事情来对待小外甥,但在我所谓的老师身份下,他的行为发生改变。在与小外甥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并不是那么挑食,在幼儿园时他所有的菜都吃,只有在家时才会挑食,就是因为小的时候喂他吃饭就比较挑剔,饭、菜要细碎松软,吃饭的时候听儿歌、玩玩具,边玩边吃,导致孩子在进餐的过程中经常要大人追在后面喂饭,挑食、不喂不吃的行为出现,于是,我们在家中玩了一个小游戏“我是小老师”家庭成员一起参与其中,每天换一个小老师,在做老师是时候要照顾好大家,每个人都要自己吃饭,添饭菜的要表扬,帮忙做家务等等。一段时间下来,小外甥的表现很积极,不挑食了,自己吃饭争做小老师,有时还会对大家说说菜里有哪些营养,吃了对身体好,小老师当得还真像那么回事。这个游戏通过“暗示心理”的原理,启发幼儿产生影响的,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与影响潜移默化,甚至放大化的运用到生活中。

2 消极“心理暗示”消除幼儿积极行为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消极的心理暗示都会影响孩子的积极行为,尤为在家庭中家长的心理暗示效应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然而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的一些言行,常常产生对孩子不正确的心理暗示。比如:“妈妈教孩子算数或识字很多遍,可孩子还是一再犯错,家长就会很烦躁:“你怎么这么笨!”

在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家长就会皱眉摇头。

孩子吃东西、喝饮料时打翻了杯碗,东西弄得一地都是,于是家长会说:“你怎么老是添乱,东西都扶不住!”

实际上,爸爸妈妈不经意间说出来的话或表现出来的行为,给孩子带来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如:在班上一次数学课,在按物取数的活动中“润润”坐在座位上紧锁眉头,没有动手操作,我来到他身边轻声问他怎么不做题目,他跟我说:“我不会,妈妈说我笨死了,没有‘悠悠乖,没有‘悠悠学习好。”如果父母不止一次地对孩子这样说,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很麻烦,有很多事情不会做,从而否定自己,变得不自信,甚至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产生不健康不正确的自我认识。这样的心理暗示,一旦转变成自我暗示,就会对孩子身心方面造成不良的后果。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大脑机能和神经系统只能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完善,只能积极的诱导中成熟起来。所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发育阶段给予积极的暗示和诱导,就会使幼儿有意或无意的做出各种反应,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如: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时,我把向幼儿提出的要求,同教师的身份结合。我要求幼儿讲究卫生,保持室内清洁,不随地扔果皮、纸屑,我首先要做到不随便乱扔纸屑、果皮。在幼儿不注意掉在地上的纸屑、面包渣、果皮,我会有意识的在幼儿面前做好清洁,时间长了,在幼儿脑中形成一个概念,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纸屑,甚至是进餐时不下心掉下的饭米粒,都会自动的捡起来。教师的表率作用、表率性动作形成的暗示信息在幼儿心理的积极反映。教师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不断地发出这种间接的信息,用以代替声色俱厉的申诉、枯燥无味的说教,我认为更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翠英.幼儿暗示教育及其运用[J].幼儿教育,2004(7):27.

[2] 牛建梅.暗示法种种[J].学前教育,1995(Z2):15.

猜你喜欢

暗示行为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体育课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探讨
巧妙暗示催生高效课堂
“每周一言”显奇效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