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研究
2013-04-29胡建方
胡建方
摘 要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批判吸收中国传统认识论思想成果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认识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基本内容和理论特色两个方面对毛泽东认识论思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毛泽东 认识论 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正确地回答了人能否认识世界及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科学地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关于认识的来源。列宁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提和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二者都是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二,关于认识的过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而且人们的认识是无限发展、永远前进的。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这一认识过程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
第三,关于认识的目的。人类认识活动就其直接目的来说,是为了获得真理。而获得真理性认识之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指导实践、服务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马克思强调:认识不只是用来“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
第四,关于真理及检验真理的标准。列宁指出真理是客观的,正如他所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认为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真理是绝对的,正如列宁所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真理又是相对的,正如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而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正确,这并不是一个人的主观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 理论是否与现实相符合,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由上述简单阐述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认识论方面的思想是系统而科学的,它将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贯穿于认识论的始终,全面地揭示了实践与认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二、毛泽东认识论思想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所阐明的认识论原理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他的《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反对本本主义》及其他著作之中。
(一)主要内容
1、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强调应充分发挥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动性。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列宁都曾谈到过意识的能动性问题,毛泽东特别强调能动二字,更准确、更完整地表述了它的含义。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他认为这种能动性既表现为我们的正确思想,也见之于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的正确行动,并且我们“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同时又更明确而科学地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基本、最本质的特点: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既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又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这是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毛泽东在认识论方面经常强调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
2、人的正确认识来自社会实践
毛泽东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全面而准确地揭示了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来源。毛泽东曾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然而,人们的社会实践形式除了最基本的生产活动,还包括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多种其他的形式,这些实践活动都是人的认识来源。后来,他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一科学的分析既批驳了客观唯心主者的错误观点,也否定了主观唯心主义者的错误观点。这些论述,为我们深入研究社会实践的多种形式和人类认识来源的多种渠道,以及这些形式和渠道的区别与联系、融合与分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都没有象毛泽东这样阐述得如此全面而深刻。
3、认识运动的规律
毛泽东认为人的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的反复。他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错误的基础上,毛泽东强调,认识要完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思考:去粗取精,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即去掉其假象、保留其真实;由此及彼,即把握不同材料的联系,搞清其来龙去脉;由表及里,即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分析其内在联系,从而使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正如毛泽东所说: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但是,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结束。毛泽东指出: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还必须让它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这既是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实践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已经基本“完成”。然而人的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是人类正确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过程。马克思和列宁曾论述了从感觉到思维、从思维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运动的发展过程作出了科学地概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概括,深刻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杰出贡献。
4、真理学说
毛泽东从不同方面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真理学说,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他深刻阐述了真理发展的规律,正如他所说的:“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他又指出:认识真理的过程就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他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1963年11月,毛泽东在修改《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一文时用更加规范的语言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都更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学说。
(二)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特色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创新,二是实践上的运用。理论上的创新这一特色,在“主要内容”部分已经做了介绍,因此,这里着重谈谈第二个方面。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功解决了这些领域的路线与政策、战略与策略问题,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坚持调查研究,反对理论脱离实际。
在政治斗争中,毛泽东强调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战略和策略是建立在全面而深入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他进一步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坚持从实际出发,要求战争的主观指导必须符合战争的客观实际。
在战争指挥中,毛泽东指出,战争和其它事物一样,有它本身固有的规律,要想指挥战争就须研究战争的规律;要想认识战争的规律,重要的问题是善于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指导战争必须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按“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办事,打败战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制定正确的军事计划,他强调指挥员应对“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即制定军事计划阶段;认识的第二阶段即执行计划的阶段,毛泽东指出:“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检验,依照新的情况,部分甚至全部地改变军事计划,以符合实际情况。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研究和指导战争,其中,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观点、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观点、尊重客观条件基础上发挥指战员主观能动性的观点等,不仅在指导革命战争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认识运动的规律,将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机结合起来。
在工作方法上,毛泽东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我党根本的工作方法,他指出:“从群众中来”就是将分散的无系统的群众的意见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这一过程就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到群众中去”就是把集中起来的意见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理解、掌握并见之于行动,通过群众的行动检验其是否正确。从认识论来说,这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飞跃过程。“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以科学的认识路线为群众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把这条科学的认识路线具体化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这不仅是对我党工作方法的科学总结,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提出和阐明了“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在文艺创作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强调文化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他们将一事无成。因此,毛泽东提出和阐明了人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这就是以认识论为指导而提出的文艺创作理论。此外,1956年4月,毛泽东根据真理发展的规律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期,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重要历史时刻,坚持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基本原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不断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有着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 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60:14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732.
[3]列宁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1960:14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0:19.
[5]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89-90、92页
[6]列宁选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1990: 15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第16页;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221.
[8]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445.
[9]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259-261,267,273,261.
[10]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 839,840.
[1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M]:390.第1卷295.
[12]<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749.
[13]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163-164.
[14]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854.
[15]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81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