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度社交吗?
2013-04-29
主持人固小懒(特约编辑)
以自己为原点,才能划出社交圈。自己是什么样,你的社交圈就是什么样。
小缇(专栏作家)
社交只是生活中的一道配菜,不是主菜。
小勇(文化工作者,交际草)社交是我的主菜。但高品质的社交一方面个人要提高,另一方面要把握一个平衡点,就不会过度。
鑫安(心理咨询师)
想要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先要有自己和自己的良好关系。
关键词解读
社交
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
社交原则:平等,真诚,友爱、互助。
过度社交
介于正常社交与社交强迫症间。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于社交活动,并在社交中寻求安全感。
社交原则:社交力是证明自己的唯一能力
社交强迫症
是常见的强迫症的一种类型,这种障碍性疾病以不可遏止的参加社交活动为典型症状,症状主要变现为患者非常热衷于社交运动,一旦日程表上没有社交运动,就十分焦虑和不安。
社交原则: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话题背景
早在2012年底,Facebook官方首次表态称,过度使用Facebook并不健康。科技博客TechCrunch评论称,过度使用社交网络,会侵蚀真实世界的人际联系。
2013年4月,牛津大学心理学专家调查研究发现,频繁使用社交网站保持联系的夫妻对婚姻的满意度更低。
2013年7月22日,微信发生故障。在6个小时的故障时间里,人们经历了一次社交平台突然中断的情感过山车。更有媒体报道《微信突发故障三亿人莫名焦躁》。
“我每天会精选5、6条来发,因为发多了有可能被拉黑。”
主持人:各位听到上述关于过度社交的报道。有什么感想?
小男:我先说说吧,微信发生故障那天我正在出差,与朋友圈里3000多个人失去联系,确实让我有点焦虑。
主持人:哗,你有那么多微信朋友!
鑫安:你每天会发多少微信出去呢?
小勇:我每天会精选5、6条来发,因为发多了有可能被拉黑。
小缇:你精选信息的标准是什么呢?
小勇:我坚持原创和部分原创,比如生活中拍的照片,个人的信息或者心灵鸡汤,以及帮朋友转发的信息。
小缇:你的微信像是黄页。呵呵。
小勇:嗯,有点像12580。
主持人:一天24小时,你的社交时间是多少?
小勇:除了睡觉时间,我都在社交中。甚至上洗手间也在社交,就是看微信。
主持人:心理咨询师请诊断—下这位社交达人的心理状况。呵呵……
鑫安: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你愿意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小勇:首先我爱交朋友,第二是爱得瑟。当然爱得瑟不是显摆,主要是和朋友分享一些有趣的或者朋友需要帮助的信息。
主持人:有没有觉得要维护这么多的朋友关系是一件很麻烦的事,甚至会打扰了你的生活?
小勇:会有。但他们都说我是奇葩。
鑫安:如果没有人来关注你的微信,你会怎么想?
小勇:我会想肯定微信圈有故障。
主持人:我有相关经历:有天凌晨4点左右发了条微信。谁知过了几天一直没人评论。我就觉得奇怪:难道我的人缘这么差?
小缇:你是投石问路,但杳无回音。
主持人:当时只是情绪表达。因每次发微信后都必定有回音,所以那次没回音会觉得奇怪,甚至还有点小失落。最后发现自己发的是私密微信,朋友都看不到。
鑫安:所以说在一种社交方式中习惯了被关注,于某天突然被改变了,是有些触动甚至不适应。
主持人:小勇你觉得自己是过度社交吗?
小勇:其他人看,也许会这样认为,但我自己没有觉得。
主持人:你的社交途径有哪些?
小勇:三教九流。我在社交方面把握的原则是:先扩充面,再慢慢地筛。
小缇:你的筛选工作开始了吗?
小勇:我也在进行,但工作太忙了导致进度很慢。本来我们打算做个微信军团,就是按军团的编制对微信朋友进行设置,进行分层管理,这其实是很厉害的。
主持人:所以你的所谓频繁社交其时是有工作动力在的。
小勇:我现在的微信暂时是生活用。我们都知道有些个人的社交工具再度发展完全可以作为自媒体,但我暂时不会考虑做这个事情。主持人:是否所谓“过度社交”也是分行业的,甚至也分阶段性,比如单身的人,某一段时间需要火力大一些,扩大自己的社交面以找到另外一半。
小缇:既然界定为过度社交了,就说明这种社交是失衡的。比如单身要增加社交也是需要踩点的,因为要讲有效性,也要讲统筹。在人群中,你都忙碌得没有整理自己的时间,你又怎么会有足够的能量与别人互动呢?所以当你茫然地用太大火力,效果不一定很好。
你的承受能力、消化能力和社交量是否能够消化平衡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人群中,你都忙碌得没有整理自己的时间,你又怎么会有足够的能量与别人互动呢?。
不是说社交面越多越广泛,你所获得的资源就越多,而是看亲密感。”
主持人:随着社会发展,有多种社交方式,每种方式对个体的影响也不一样。大家对什么社交方式感兴趣?
小缇:有三种社交方式我比较有兴趣:一是资源互动型。如工作上有需要,有些资源需通过社交来扩大整合。第二是有趣有益型。谈吐幽默,有趣味,有些爱好,和有真知灼见的朋友相聚,我愿参与其中。第三是暖身暖心型。几个人坐在一起聊聊成长史,让你觉得接地气又不浪费元气。我比较排斥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接地气的社交方式。
小勇:不管什么社交方式,我有个主旋律不会变,就是真诚。有真诚之心,朋友就多。朋友一多,确实能整合很多资源。
鑫安:不是社交面越多越广泛,获得的资源就越多,而是看亲密感。人与人间的亲密感是分层级的,不同层级带来的价值不一样。“一般亲密”关系基本没价值。
主持人:什么样的人群容易走向过度社交呢?
鑫安:一般内心没有自信的人,比较容易在社交群里获取认可。因为我们从小的认可,是来自于外界的评定。所以内心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人最容易过度社交。
小缇:我感觉还有一种。现实中还有些人没有好习惯代替爱社交的旧习惯,一直生活在层表的满足感上,不容易了解另一种好习惯带来的更大满足。
主持人:嗯,还有什么方法脱离过度社交?
鑫安:独处。每天花半小时、怀着颗好奇心和自己相处,你可了解很多自己。如你今天发了这条微信,你可以想想为什么要发这条微信,你想获得什么?你从中又得到了什么等。
主持人:喜欢过度社交的人对自己不了解,对别人也不容易看清。
小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宝藏,瓦尔德也说过:跟自己的恋爱是一辈子的事。
主持人:现在的社交场上,我们常能看到的是,一堆人聚一起,各玩各的手机,或发微信给老远的人。
小缇:这种现象我这样看:当下他面对这个人,但并无用心。他把当下的情绪作一个远程投射,是想构建一个让自己舒服的自在圈,在这个圈里他感觉很好,而对当下他却失去了兴趣、灵动。就是说“人在那儿其实心不在那儿”。
主持人:有研究表明,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减少会改变基因作用方式,影响人的心理状况,干扰免疫系统等。
小缇:记得心理学老师讲过:和亲爱的人要尝试用肢体交流,如拥抱。这是种特别有用的交流方式。如握手,很多人轻轻一碰,如果是这样握手,还不如不要握,你会感觉他没有诚意,或者他缺乏真诚。
主持人:这属于社交礼仪范畴。我们经常会看到不懂礼仪的人热情地参与其中,还自认为我社交广泛,说明我具有亲和力。
小缇:李嘉诚亲和是加分点,如果你作为路人甲亲和,也许是减分点。如果你在社交场合展现的面貌都是让人舒服的,那你的亲和力的合金量也会跟着高起来。
主持人:每一个人都是社交圈里的一员,怎么才能在圈里做到更好,这需要智慧、礼仪、和心理上的充分准备,鑫老师能否从心理上给大家建议?
鑫安:松驰有度,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如果李嘉诚亲和,这是加分点,如果你作为路人甲亲和,也许是减分点。”
你认为什么算过度社交呢?
小缇
我认为过度社交有两个表征:一是已经不太习惯和善于自处了。
就是他一个人时会无所事事或慌张,空间上要有和别人在一起的感觉。二是,过度社交的后果是:恰恰忽略了身边人。有的人在外面可能呼风唤雨,呼朋唤友,但他与父母孩子的关系也许不太融洽。
身边确实见有些人外界繁荣,但和最亲的人在互动方面却特别吃力和困扰。
固小懒
过度社交是一种心理表现。有些人不擅长,哪怕一个星期去参加一次社交活动对他来说也是个头大的事。
鑫安
过度社交的评判其实是没有一个量的评定标准的。所以说“过度”的评价在每一位个体上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我个人觉得过度与否很难界定。最好不要用“过度”两字给某些喜欢发微信、喜欢社交的人贴标签。我们每个人都会去发,每个人都会去秀,但秀出来的都是渴望被关注被认可。拥有健康社交的评定是:既能与人相处,又能自处。同时人在独处时的孤独感也是要克服的。
小舅
我认为过度社交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对自己来说,是否过度了?二是对别人来说,是否过度?作为社交达人,这两个评价点
是要时刻留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