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瘦身策略

2013-04-29王宏燕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高考

王宏燕

摘 要:现代文阅读复习是高考语文复习的重头戏,无休无止的训练,轮番轰炸的题海战术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经过高三语文教学实践,回归教材,以教材为“一”,实现举“一”反“三”,是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走向瘦身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考 现代文阅读复习 回归教材 举三反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01-01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举一反三的重要性。“一”是例子,是方法,“三”是运用,是迁移。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利用教材来设计复习课,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用实教材,那么,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瘦身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1 知已知彼,有的放矢

高考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要想游刃有余,必须知己知彼。知“己”即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知“彼”即知道考查的内容。首先,教师要明白学生失分的原因,通过调查问卷,小分登记等方法落实到每个人,每道题,每个知识点。“磨刀不误砍柴工”,对症下药才能不做无用功,实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对考纲了然于心。看到散文,就想到从标题到词语,从句子赏析到文段作用,从思路到主题可以出哪些题。看到小说,就想到这篇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主题、语言有什么可考之处。

考察近几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其二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内容涉及现代文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探究和实践。实用类文章以说明和议论为主,大都逻辑性、结构性强,考点多落实在概括文章内容、体会关键词语的作用、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内在联系,概括作者见解等上面。文学作品的阅读则更为复杂,更能体现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佳绩,必须要明白我们面对的是什么,唯有此,才能知道如何利用教材实现反“三”。

2 以点带面,典范示例

回归教材,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要讲究方法策略。结合高考阅读要求,以点带面、典例示范是一个良策。

首先,我们应对教材的所有课文进行梳理,以文体为依据进行分类,并确定重点篇目。如以浙江省高考为例,实用类文本可选择《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涵盖社会、自然两类论说文。文学类文本可选择《乡土情节》和《祝福》,以涵盖散文、小说两种文学体裁。

其次,从课文中提取考点,适当拓展。如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提炼出“结尾的作用”这一考点,让学生分别体味文章结尾的各自妙处:《乡土情节》的结尾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节的内涵,照应了开头,深化了主题:《想北平》的结尾点明立意,照应开头的“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把“想北平”的情感推向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前方》的结尾是照应开头,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探讨得出共通点,然后结合高考真题进行拓展延伸练习,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2008年全国卷一《阳关古道苍凉美》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有什么作用?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联系全文谈谈对文末最后一句话的理解。通过文本研读和课外练习,“结尾的作用”这一考点学生就基本掌握了。

总之,回归教材,我们的课堂将更为灵动。修辞的妙用,景物描写的作用,句子的理解,思路的把握,塑造人物的方法,主题的归纳等知识点都能在看似随性,实则独具匠心的设计中不再成为难题。

3 深层挖掘,整合创新

高考大阅读的复习,不能脱离文本直接讲方法。基于文本篇幅,一节课要解决不同的题型,难度很大。一节课让学生阅读多篇文章,没有时间。为了避免遗憾,回归课本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真正的“再创造”。

比如小说情节的复习,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高考中有关“情节”的几种题型:(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09安徽《董师傅游湖》)(2)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09福建卷《阿庆》)(3)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08江苏卷《侯银匠》)(4)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09辽宁卷《遗璞》)(5)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09辽宁卷《遗璞》)(6)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09宁夏卷《孕妇和牛》)通过展示,学生对情节类题型有了直观的认识。那么如何做题呢?

如果让学生在一节课中阅读所有文本,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让学生把视线投向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设计了以下几个题目:(1)本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在情节的叙述上有哪些特点?(2)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请分点概括。(3)小说37~44段补叙了被没收的葫芦的身价,这一情节似乎与主人公清兵卫无关,你怎样看待这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4)小说中两次写到清兵卫的笑,各有什么作用?(5)小说结尾写到清兵卫新的爱好以及父亲的态度,你觉得这样结尾有何意义?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葫芦在小说中有些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高考题在这里只是一个引子,而教材在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一篇课文,把小说关于情节的几种题型进行了精彩的变身。巧妙的安排让阅读复习课的掣肘迎刃而解。一次次地温“故”,一次次地举“一”,熟悉的文本给了学生无限的亲切感,而巧妙的改编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的课堂无疑萌动着勃勃的生机,激荡着无穷的魅力。整节课,本身就是在温故知新中举一反三的一次完美演绎,相信这样的演绎必然能让学生体验到举一反三的真正流程。这是现代文阅读复习的一种全新模式,无疑也是现代文阅读复习从题海战术中脱身,实现完美瘦身的有效策略。

现代文阅读可以选择的阅读材料很广泛,但与其大海捞针,苦苦寻求阅读训练材料的典型性,不如就地取材,回归课本,在成功举“一”中,实现反“三”。那么,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步伐必将更为轻盈。

参考文献

[1] 杨亚芬.以教材为范文,提升现代文阅读技巧和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11):77-78.

[2] 钱军.回归课本用好教材再塑经典文本-浅谈教材经典文本在教学中的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48-149.

[3] 郭金华.强化文体回归课本-商考现代阅读复习策略[J].中文自修:中学版,2011(4):21-24.

猜你喜欢

高考
新课改高考英语备考复习策略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农村学生弃考现状、原因及对策
古代名医如何医治“高考”后遗症
浅析中国学生如何顺利通过SAT考试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