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一种智慧
2013-04-29张玉龙
张玉龙
《弟子规》里讲:“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意思是说:“错行”和“恶行”的区别在于是否是“有意而为之”,若是有无意违犯即是“错”行,若是有意违犯即是“恶”行;如果有过能改,就没有什么了,如果有过不改,反加掩饰,就错大了,等于罪加一等。
生活中有很多的错误不是自已故意做出的,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经常不自觉的犯错误,这是由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作为老师和家长如果不能容忍他们犯错误,总是批评、责备,甚至大吼大叫,以至打骂,肆无忌惮地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打上自卑、恐惧、爱责备他人的烙印,這个印痕可能让孩子的一生再也挥之不去了。但是,一定要搞明白,“容忍”孩子犯错误,而不是“纵容”孩子去犯错误,关键是要从孩子犯错的主观上分析犯错的性质,有针对性引导孩子如何长善、救失,要“过能改”,让他主动改。只有主动改才是真正改,因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原因”。
歌德说:“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而宽容的品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在相互宽容谅解中求得共同的发展和进步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一个人只有具备宽容的品质,才会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会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成为识大体、顾大局的人。有条件的宽容能让人既能找回自尊,又能发现自已的缺陷而奋发图强。
我读过两则故事,很受启发。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故事1:有一位寺院长老发现小和尚踩着凳子翻墙去寺外玩耍,待小和尚走后,他就在坐在这个凳子上静静地等小和尚回来。小和尚玩到半夜又翻墙进来,这时,正踩在长老的头上。长老当时没有责备小和尚,只说了一些非常关心小和尚的话,但小和尚在感激的同时仍惶恐不已。过了很长时间,长老压根儿没再提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沉默和宽容中获得了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翻墙出去,而是刻苦的修炼,渐渐地成了寺院的佼校者,若干年以后,成了这所寺院的主持。小和尚是在长老的关爱、宽容继而感化之下,才有了自动的改变,才成就了日后的大器。这种宽容是有条件的:是以关爱、感化为前提的。
故事2:有位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发现他在本子上画老师的漫画,而且画得比较怪诞。这时,学生非常紧张,就等着老师的指责和批评。可是,这位老师拿起学生的作品以欣赏的表情看了看,再深情地对视了一下学生的眼睛,微微一笑,扒在该学生耳边轻轻说了一句:“如果画得更加神似会更好,课后再勤加练习”。学生此时已没有丝毫的紧张与害怕,而是被这位教师有条件的宽容下所产生的自责、自信所代替。从此,这位学生再也没有在美术课以外的课堂上画过画,专心听讲,在课余时间刻苦用功学习绘画。后来,他真的成为一位很有造诣的漫画家。
小和尚和学生的成功,与当初长老和老师这种有条件的宽容不无关系,是这种宽容唤醒了他们的自尊心,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种力量。有条件的宽容,能让人有知耻之心,能让人悟到自已的不足、错误或罪恶,激发改变自已的信心和决心;无条件的宽容,就是纵容,只能让人失去目标和动力,更加茫然,更加颓废。
宽容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心胸开阔是一种修养,而只有心胸开阔之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而心胸狭窄之人永远不会宽容他人,他们不但不会宽容他人,而且会把指责、批评、埋怨、憎恨等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有犯错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正确看待呢?“海量”要靠我们在平凡的生活和学习中一点一滴地去修炼才成啊!
宽容是一种修养,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种力量。当然,宽容是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