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教学的思考

2013-04-29张百荣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理论课

张百荣

【摘要】:本文作者就如何上好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课,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以使学生真正地学到了技术,真正地了解“三农”,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三农”、勤于钻研的优良品质,为培养农村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 教学思考

随着农业经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技术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中心进行重组和改造,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深入课堂听不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上不同课型的常规课、研究课和优质课。尽管每一次听课都令人振奋,但每一次听课也都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尤其是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觉得都不同程度地冲淡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机制滞后

职高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一直是在用学生的升学考试分数为标准,一切评价只与考取数挂钩,其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名存实亡”,只是走走过场。因为前几年该专业一直是以高职对口升学为办学宗旨,所以该专业只重视升学理论课的教学,也只存在升学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先天缺失教学过程的评价。随着该专业高职招生的萎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应试教育”突然转变成了现在的“就业教育”,而我们现在沿用的仍然是过去的评价机制和标准,这就严重地背离了职业高中“就业教育”的根本原则。单一的分数评价会忽视教学过程的要求,最终造就出的只能是有结果而无过程、高分低能,因此职高农学专业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评价同样应该注重“职业化”,加重教学过程的评价,用就业需求的行业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二、教学中注重专业实践助推理论教学

专业实践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专业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通过理论教学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强化和巩固教学效果。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田间试验,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第二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真正把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热爱生产、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地学到技术,真正地了解“三农”,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三农”、勤于钻研的优良品质,为培养农村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三、教学中转变观念,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起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立足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大部分学生起点较低的现状,体现层次组合。在教学内容、进度上允许有弹性,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材,个个成功”的办学理念。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口升学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就业层次的学生则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相应增加了专业技能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题目,做到“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

四、注重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任意拔高

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一直是用的大学“精编”浓缩教材,相当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常出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大专”化的严重拔高现象,其表现有两种形式:1、教学内容的随意提高。有一次,我听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一课,教师一开始讲述的就是机体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由于职高生这方面的内容没有作统一要求,只是作为选学,结果是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种急于求成、内容偏高的教学明显不应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教师如果能适当进行分层要求。学生的迷惑就会大大减少。学习的积极性才可能不断提高。2、教学要求过度拔高。一次,在听病理学《肿瘤》一课,教师讲肿瘤产生的机制过程时,将大学里才作要求和详细讲述的“基因表达学说”在这节内容中拓展并作为重点对待了,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阐释,由于学生没有遗传学的基础知识,结果毫无所获。

五、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开设农学专业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实用性,但现在的教材系统知识讲得过多,和本地生产实践联系的内容很少,不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能力和条件的学校和老师,应该立足当地的生产实际,开发适合当地的校本教材,这样既能满足当地生产实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职学校农学专业的发展面临众多困境,我们一线的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当中,立足当地生产实践,教学与技能两手都要硬,正确对待我们的学生,才能促进农学专业的发展。

六、农学专业课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专业理论课,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教学中可以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如在学习遗传知识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学生议论纷纷,对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更新观念,实施信息化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完美结合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亮点。相对而言,农学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应走在其它学科的前头。在教学手段上,应放弃传统的“在黑板上种水稻、栽果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建立农业网站为专业教学服务。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农学教学中,可以把农学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现象和实践操作等,若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教学,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其具体过程,把生理现象更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农业发展规律,充分激发求知欲望。

总之,农学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很多,还有待于我们专业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以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以实践助推理论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齐绍武:《构建农学专业时间教学新体系》 高等農业教育 2001,04。

2、关春云:《农学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等农业教育 1999 08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课理论课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农学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