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写作课程的重构
2013-04-29张绪露
张绪露
基于对高中生恰当而全面的认识,写作课程应当把发展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作为培养目标,体现高中写作课程基础、实践、综合、拓展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写作课程在高中生未来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因此,高中写作课程应立足教育自身的要求进行合理重构。
一、读写分离
虽然“读写合一”与“读写分离”是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便有的争论和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在高中有必要实行读写分离。要充分发挥写作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给写作课程以真正独立的地位。原因如下:
首先,只有实行“读写分离”才能突出写作教学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高中教学就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语文教学又有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因此写作在高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发挥写作教学的重要作用,大面积提高高中写作教学质量,首要任务是从思想上、制度上给写作课程以应有地位,从而使师生从高中的课程设置就能切实认识到具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只有实行读写分离,才能保证写作课的质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在对写作教学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写作课经常被占用挪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阅读与写作由同一老师执教。实行读写分离,一方面可以使写作的时间得到保证,另一方面,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是不同的(有人擅长阅读教学,有人擅长写作教学),精力也是有限的,实行读写分离,可以保证写作教学质量。
再次,实行读写分离对写作课程本身来说,可以使写作目标的设立精确而单一,有利于师生的操作与把握。
因此,要改善高中写作教学现状,真正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给写作以独立地位,实行读写分离。
二、重新整合高中写作课程资源
(一)高中写作教学主体资源的有效配置
写作教学主体是指教的主体——教师与学的主体——学生。教师具备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等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运用的资源;学生本身的生活、学习、个性等是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可利用的资源。对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直接关系到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1.对写作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资源的有效配置
阅读指导与写作指导对于教师来说,其知识侧重与能力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读写分离后应当设有专职的写作课教师,他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写作课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写作理论外,更应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双师型”教师是我国高中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是针对高中教育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而提出来的。学习写作,不能止于对知识、理论的记忆和背诵。但是以往一些语文老师只会评作文,写不好甚至不会写作文。缺少写作实践的教师怎么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其次,高中写作课教师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要采取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知识。学生学会写作“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写作课教师如果对学生所学专业一无所知,就无法对这类应用文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有关写作知识。
2.对不同能力结构的学习主体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高中生的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针对高中生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教人必先知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在写作方面也有偏向,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高下之分,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如学生爱唱流行歌曲,就可以设计关于流行歌曲这一主题的写作,再根据学生写作能力的不同侧重点,比如有的学生擅长记叙,有的学生擅长议论,等等,让学生写不同文体的文章,可以把歌曲改编成故事,或者听一首歌联想到的事情,或者抒发听过这首歌之后的感情,等等。
其二,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因材施教。不同的专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到本专业常用的应用文,让学生觉得好写、有用。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精雕细刻式的描写能力和想象能力,让他们为书画展写前言,绘画后写创意解说词等;音乐专业的学生可自编自演童话故事,填写歌词并演唱;文科专业学生可以结合课外实践,为公司写计划、总结、会议记录或为晚会写主持人台词等。
(二)高中写作教学客体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高中学校教育中,写作教学客体应当体现“学校、专业、社会”三位一体。改变作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扰、各成体系的现状。
高中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要想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解决学生缺乏写作动机,缺少写作素材,闭门造车的问题,写作课就不能仅将语文课作为唯一的领域来教,应当结合学生专业活动和实践,将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迁移到写作上,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推进写作活动的开展。因此,高中写作教学应充分利用读写分离和合理资源配置这一纽带,做到因材施教,真正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写作背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