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意义及设计
2013-04-29孙秀丽
孙秀丽
摘要: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当代教学设计已经把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视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也是推进新课程的重要措施。做好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水平,有利于学校总结经验推动评价制度改革的深化。
关键词:学业质量监测 课程标准 设计 数据分析
一、 学业质量在教学中的应用
对学生的学业状况进行监测需要运用诸多的测量方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对有效教学有重要的意义。监测始于对课程标准的确认,经由对课程标准达成程度的判断,止于对学生活动的调控。所以,从大的方面说,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可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从小的方面说,可帮助教师调控课堂教学。
二、 监测的依据与《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监测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其理论依据是课程标准,现实依据是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学业质量监测又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需要科学的程序和命题技术做保障。《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怎样判断学生的学习是不是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標呢?那就要通过学业质量监测——从学生的学习来看也需要学业质量的监测,这样课程标准就对学业质量监测有了双重的意义:既为学业质量监测提供标准,就是作为学业质量监测的最基本的条件,又提出了学业质量监测的需要。有需要的条件,在课程标准的规范下学业质量监测就能顺利地进行了。
三、 学业质量监测的设计
学业质量监测涉及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其中课堂监测,阶段性监测、终结性监测是常见的学业质量监测种类。
(一)课堂监测的设计
根据测试实施的时机又可把课堂监测分为课堂教学前监测、课堂教学中监测、课堂教学后监测。
课堂教学前监测是在教学开始之前进行的学生起点状态的监测。了解学生的状况,事先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准备,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课前认知状况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对新内容的心理准备,即是否具备了学习新内容所必需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其二是学生对新内容的掌握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掌握程度,即新内容中,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哪些内容理解有困难等。对学生上述两方面的考察可借助于教学前监测进行。了解学生课堂教学前认知状况常用的测量工具室测验。如果我们要想把握学生课前的情绪和兴趣情况,调查问卷是较常用的测量工具。
课堂教学中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简单运用状况,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和态度。进行课堂教学中监测应遵循的原则有:一是目标性原则即在目标确定准确的前提下,设计出来的课堂监测工具的效度、信度、有用性才可能得到提高。二是诊断性原则,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是教师能够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三是匹配性原则即监测工具与监测目标必须相互匹配。
课堂教学后监测类似于阶段性监测,在下面的内容中会有介绍。
(二)阶段性监测的设计
阶段性监测是教学方案实施的进程中某一时段的质量监测。这种监测是以阶段性学习目标位依据,以反馈机能为中心,以改进和调节教学与学习为目的。在具体的阶段性监测时要注意:一是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二是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评卷;三是注意揭示学生思路受阻及出现错误的原因;四是帮助学生进行失误归因;五是有针对性的练习辅导;六是主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思维闪光点。
(三)终结性监测的设计
终结性监测是在一个大阶段学习结束后或一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完成后进行的监测。其目的在于了解某一大阶段或学习结束后的学习结果及其水平,从整体上向师生提供关于学生实际达到的目标水平与预期学习目标水平的差异的信息,为总结和评定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编制终结性监测中的测验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代表性原则即选题必须具有代表性,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多;二是一致性原则即终结性监测要体现考查目标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三是权重性原则即要根据各知识点在课程标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确定它们各自在监测中应该具有的分值,及确定各部分知识所占的权重。四是难度适宜性原则;我是题型搭配性原则。
通过监测所得出来的数据,也是我们最终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监测以后也一定要做好数据的分析,以便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进行评定。
参考文献:
1、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3、漆书青等.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4、赵娟等.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指导手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