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3-04-29殷玉洁
殷玉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环境与条件,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回归生活,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欲望,促使其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提高认识,重视《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因此,对《品德与生活》的重视与否,课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从思想上要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让其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净化他们的心灵。
1.走进学生的世界,与他们进行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生活问题。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怎样争取实践机会。告诉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
2.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阻碍”,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要在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该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使德育教育工作有特点
1.要结合《品德与生活》课加强爱家乡、爱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说说参与不同生活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活、珍惜生活、创造生活的良好习惯。
2.要结合《品德与生活》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正日益加大。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3.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导之以行。关心与帮助生活有困难的人是一种美德,人人有责,可设计小节目,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参与,他们将进一步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三、采用讨论交流,角色扮演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工作
1.注重讨论交流。这种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大量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辩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最受学生的欢迎。
2.角色扮演方法。这种方法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自发围在一起继续讨论。扮演角色,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境交融,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生活》的兴趣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缺乏一些情,缺少一些境,因此学生对其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增强《品德与生活》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热爱,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步利用语言、表演、音影、实物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1.语言。《品德与生活》教材是以生活为基本线索,在生活中阐明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故事讲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就要在掌握课标要求和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在讲述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动之以情,为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铺平道路。
2.表演。有些课文的戏剧性是比较强的。对这样的课,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效果会更好。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授课,教师指导小演员体会课文中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会使小演员和小观众都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用常常是教师语言阐述没有的。
3.音影。主要是指播放录音、影片、歌曲、故事等手段,通过音响和屏幕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歌曲传授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与屏幕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达到强化主体教育的目的。如用录音机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这柔美的歌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自己父母的爱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4.实物。教师让学生感受实物的形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强化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悟出道理。
总之,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不是不能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就能解决它,使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