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促学,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13-04-29陈治平

考试周刊 2013年99期
关键词:周长创设测量

陈治平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高效课堂是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受教师理论水平、思想观念、驾驭课堂能力的制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本应积极、生动、谐趣、乐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显被动、深沉、机械、呆板。特别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使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兴趣。要改变现状,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合理的情境创设应该使情境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直接的联系,不能让一些额外的、繁杂的东西冲淡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情境应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当前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般能做到有趣,但如果仅仅局限于有趣的层面,而忽略了对教学情境的本质思考,它也就只能看似热闹而失去了真正的价值。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跟大家讲讲这个故事?于是,同学们都很兴奋,一个个踊跃举手。学生不明白教师的真正用意,听到说故事,一个个就来劲了。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起这个故事,说完还有同学陆续想要补充。同学们虽然听故事听得很开心,课堂气氛也不错,但是学生说故事花了不少时间,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故事本身上,一直没有引入正题,更没有很好地与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衔接。如果教师对这一环节作如下调整: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看了这几张图片,就能串联起这个故事。(投影有关这个故事的几幅图片。)并提问:谁来说一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出石头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呢?很顺畅地小结:曹冲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要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真不容易,于是他想到了用称石头的办法来替换。这种替换的策略有效解决了当时的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解决问题的新策略——替换。然后直接揭题。这样情境的引入既有趣又简洁,既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又能直接切入正题。

总之,情境创设要具有:1.目的性。要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2.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及教学内容设计。3.探索性。要使学生迅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地探索新知。4.趣味性。创设的情境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5.简洁性。情境创设不可轉弯抹角,舍近求远,花费过多的时间。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一定会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

二、转变教学方式

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有两类:接受和发现。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上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多元、多渠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方式的整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多元目标,并激发课堂活力。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师先出示测量表格,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并想办法量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的周长,再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通过测量计算,让学生说说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处理就显得比较单薄,只是为了得出圆周长的公式而已,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而学生对着测量表格显得手足无措,困难重重:1.圆的周长可以直接测量吗?怎么测量?2.是不是所有圆的周长都能直接测量?3.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如果教师对教学作了如下调整:教师先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测出老师手中这个圆的周长?学生表现得很感兴趣,小组内热烈讨论。全班交流时,有学生就提出可以用绕的办法,并且讨论得出注意点:绕线时要贴紧圆周,捏紧连接的两个端点,并做上记号,剪去多余的部分。也有学生提出可以用滚的办法,讨论明确:在圆上取一点做一个记号,滚动时从直尺“0”刻度开始,沿着直尺滚动,直到这个记号又回到直尺上,圆正好滚动一周,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圆的周长。接着,教师说:同学们课前也准备了一些圆形物体,有学生准备了透明胶,有学生准备了茶杯盖,还有学生准备了笔筒……看看你们手头的圆形物体,你会不会测量手头圆的周长?学生都跃跃欲试,进行操作。接着教师再提问:任何圆的周长你们都会测量了吗?真的吗?黑板上这个圆的周长呢?用绕方便吗?能搬下来滚吗?教师再出示甩动球,那这个圆的周长呢?用绕行吗?滚行吗?质疑:显然,生活中很多圆的周长是很难直接测量的,怎么办呢?接着说:之前,我们也学过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看看能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回忆并联想:求长方形的周长只要……(长加宽的和再乘2),正方形的周长只要……(边长乘4)。我们知道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并且是长宽和的2倍,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并且是边长的4倍。那圆的周长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学生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并引导学生两次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第一次初步直观感觉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第二次猜想比较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最后通过操作实验,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细节之间处处闪光。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即时生成”的过程,这个“即时生成”的过程,也是多种学习方式整合的过程。比如一个新的问题从提出到探究再到解决,它需要经历:(1)问题产生的过程,这当中必然有情感体验——是否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解决?所以,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2)探究的过程,这当中必然有行为参与,如观察、动手、思考、分析、实验等。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要关注对学生方法上的指导。(3)问题的解决,这其中必然有认知参与——要运用已有认知系统。当然,这三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交叉参与的情形。这种学习方式整合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的过程。

三、关注学生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数学学科教学”,而不是“学习数学学科”的人。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应有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发展”摆在“至高”的位置。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课外读物、网络、电视等多种信息来源,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常常超越教材的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出示4.50,并提问:这是什么数,你们见过吗?学生一致表示见过,这是小数。教师接着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样的数?学生纷纷回答:在课本的后面。在超市里商品的定价牌上……教师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教学小数,而是直接唤醒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高效地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上拓展,突出了教学重点,提高了课堂数学的有效性。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主导者,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人,只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转变教学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发展,以教促学,就能让学生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并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猜你喜欢

周长创设测量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巧算周长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