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的几点思考
2013-04-29康双利
康双利
在这学期我校进行了以课例为载体的磨课活动,通过“说课,观课,议课,上课”这几个过程,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尝试怎样才能最大成效的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使我受益匪浅。我虽然有二十多年的教龄,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模式,但磨课使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不管是从学识上,教学经验上,还是授课方式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学习改进。因此我很珍惜每一次的聽课,评课,议课,以及和同备课组老师交流的机会。的确,在这里我看到了我们老师的敬业奉献的精神,学到了他们新的思想,新的教学理念,尤其是领略到不同风格的授课方式。下面就谈谈在这次磨课活动中的关于最大成效的进行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找准切入点,让学生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的确,我们有时上课,由于没有仔细了解教材的前后衔接,以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为准,按照课程标准,而将教学起点设置过高或过低,也可能由于没有关注学生的学情,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因而上课时造成不是老师的教的满头大汗,就是不知所措,一堂课说的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不知老师所云,下课抱怨学生底子太差思维跟不上。有时就是上课很顺利,从头到尾的给学生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接受的是老师的的理解和思想,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没有了教学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次的磨课活动中,我们对这方面的讨论很激烈,如何定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每位学生都有所获,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之中,实现教学成效的最大化,这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对于古文的教学,如何定位,是把重点定位在句读上,还是把重点定在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的讲解,语句的疏通上,或是把重点定在文本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因为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薄弱,特别是文言文的理解,大多数学生没有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老师教完了一篇古文,有的学生甚至连文本都读不下去,特别是不会断句,甚至字音都读错,文言背诵就更少了,所以最后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在第一步重点放在句读上,训练学生会断句,能通顺流利的诵读文本,这样学生读了,或听者听了,文本大意就能有个基本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读出文本的语气和感情;第二步重点放在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积累上,以及语句的疏通上,尽量做到能直译文本,且能体会语句的意蕴;第三步重点放在文本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这样学生才能从文本的表面到思想感情的整体理解上。通过这几节的磨课,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充分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情,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也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关于如何更好的关注学生,充分分析学生的学情,把握好教学的切入口,还需我们不断的实践,思考,领悟。
二:突出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探索合作精神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留个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情景,让他们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也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这样就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对知识大胆质疑,探究,也会使我们的课堂始终围绕学习的主线去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情趣培养,学习习惯养成,也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探索的兴趣。在句读教学中,有好多学生不会断句,严重影响对语句的含义的准确把握,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准确的答案,除了讲清人名,官名,地名,不能断开,其他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悟,试着断句。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慢慢试着去读,多读几遍,有时还可以用小学生的唱读法,让学生体会如何断句,如果学生能断开,那么学生也就大致了解了句子的含义,如果学生断不开,再去点拨。这样学生也有兴趣去体会,试着断句,去理解句子的含义。这对于学生来说都很有兴趣,学生也在体会当中理解了文本的大意,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面向全体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坚持低起点多层次的慢慢训练,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在学习中寻求乐趣,寻求成功的喜悦,这样每节课真正做到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那么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
三:深入挖掘教材,把思考还给学生
在磨课活动中,深深的使我体会到不同的老师对教材的领悟,对教材的处理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深入钻研教材,对文本有自己的见解,同时研究学生,在符合学生学情的情况下,对教材做以恰当的处理,让学生以最容易的方式掌握知识,领会文本,把握文本的精髓。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走进文本,实现和作者的心灵对话,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好教材,更好的处理教材。其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走进文本,实现和作者的心灵的沟通,对话,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处理《兰亭集序》,《赤壁赋》,《石钟山记》,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一个词概括每段的感情吗?请简要的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学生不难找出能概括每段感情的词,但要分析作者产生感情的原因,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样,一下子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阅读文本,查阅资料,互相讨论,从而很顺利地实现了学生和文本对话,进一步领略到了作者伟大的情怀和人格魅力。因此,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探讨性的问题,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留给足够的探讨时间,空间,把思维还给学生,使学生全身心的走进文本,去实现和作者心灵的对话,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的确,磨课很累,很苦,不过在每一次的磨课活动中我们都会有收获,也是一件喜庆的事。我相信在今后的磨课活动中,我们会从更细微处,小到对课堂语言的设计,大到对文本整体处理的思路,都会深入的探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把课上的更精彩,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