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估算教学
2013-04-29张烨
张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各个年级阶段,教材就有意识地安排了估算内容。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估算教学的看法。
一、充分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的好习惯,应该在一定的具体情景中,通过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必要性,比如在“小小商店”、“旅游中的数学”等活动课上,让学生考虑怎样租车最省钱,估算所带的钱,能买哪些货物,花去多少钱,剩下多少钱,等等;在上学路上,凭借以往的经验,估算到学校需要几分钟,会不会迟到;还可以测量自己一步的长度,用“步测法”量一量家跟学校的距离;做作业时知道自己一分钟写几个字,可以估一估做完作业要几分钟,等等。如果学生能这样考虑就表明他们在学估算,用估算。在实际应用中加强各种类型的估算练习,学生学会主动地用估计的眼光观察数学问题。
二、根据教学情境需要,灵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
“标准”在第二学段中强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情境是衬衫68元、短裤34元,妈妈带100元钱,买这两样东西够吗?绝大多数学生依然采用“四舍五入”法:68+34≈100,答案是够了。只有几个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让这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说:我估算完又准确计算了下,发现买这两样东西要花102元钱,所以我觉得不够;还有位学生说:买东西的时候钱多带一点钱,带少了人家就买不到,所以我就把68估算成70,34估算成40,加起来是110元,这样带100元就不够。从此案例看出,估算时要结合具体情境,不能单纯按照纯粹的求“四舍五入”法求结果,而是要联系生活实际采取灵活的估算策略。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桶矿泉水约58杯,小明一天至少要喝5杯水,大约这桶水够小明喝几天?答案是11。按照常规的估算方法,58更接近60,应该是12,更接近准确数,是合适的答案,但是后面题目中有一个附加条件(小明一天至少要喝5杯水),也就是到除数最小是5,那么根据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要求,要采用除法估算中去尾的方法,因此答案是11。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估算情境,合理渗透估算,采取灵活多变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自觉运用估算,提高估算兴趣,形成估算意识,灵活调整自己的估算策略。
三、把估算与口算、笔算相结合,提高计算能力
估算是计算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估算与口算互为基础,互相促进。估算与口算笔算有机配合,能有效提高精确计算的准备率和速度率,而且估算对精确计算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计算中,口算与笔算常常为估算提供充分的“素材”,估算反过来又促进口、笔算的熟练化。具体训练中,不论是先估算后计算,还是先计算后用估算检验,都应如实记录估算与计算的结果,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出入,不断改进估算技巧。也可给出若干计算结果错误的题目,让学生通过估算判断正误;或者设计成计算选择题,限时练习,效果很好。
四、充分发挥估算的作用,挖掘估算教学价值
估算作为新课标重点改革添加的内容,自然有非常广的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每个家庭要计划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这一个商场,它的营业额是多少,它的利润如何,这都需要估计。其实估算为判断计算器算得是否准确,包括学生口算、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需要,渗透在点滴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估算的作用,养成先估后算再估检验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我往往进入一个误区: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估算方法的练习,而忽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我认为教学中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对学生估算方法的评价比教给他们估算方法更重要,学生的估算策略就是在老师的不断评价、分析中形成的,新课程强调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评价,应结合生活具体情境,判断出估算结果和精确答案的大小关系,即“估大”和“估小”的问题。
估算在日常工作中应用广泛,提高估算能力,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还能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估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表示人们对所需要得到的理想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的程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计和估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估算能力,会终生受益。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会他们估算的方法,灵活运用估算技巧,还学生一个自由、愉快、和谐的数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