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的孩子
2013-04-29
马兰村的小乐队
马兰村是河北省阜平县深山里的一个偏僻村子,马兰村小学就在村边的胭脂河旁,远处有一座山叫铁贯山。最令人意外的是,这小学里还有一支小乐队。
马兰小乐队是从北京来的邓小岚老师组建的。邓老师六十多岁了,是一名退休职工。据邓老师自己说,她就是在马兰村出生的,一直到3岁才离开。邓老师的父亲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邓拓。抗日战争时期,邓拓领导的《晋察冀日报》就驻扎在马兰村。六年前,邓老师从北京来马兰村扫墓,看到孩子们喜欢音乐,就萌生了教他们的想法。她从北京带来了乐器,包括吉他、手风琴和葫芦丝。就这样,小乐队有了雏形。她先从最简单的教起,小乐队的成员也从零基础学起。在第一节课上,他们学会了第一首曲目《雪绒花》。
小乐队有十几名成员,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的都有。邓老师差不多一个月从北京来一次给乐队上课。每次邓老师来时,整个学校都像过节一般,喜气洋洋。
邓老师给乐队上课时,很多还不是乐队成员的小学生们都趴在教室的窗外听。有时候,小乐队也会到河边去排练,伴随着潺潺的河水和树林里的阵阵风声,乐队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声萦绕在山村的上空。
11岁的孙沛栋是乐队的吉他手,也是主唱。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就加入了小乐队,拥有了邓老师送给他的一把吉他,他从此迷上了音乐。在做完作业、家务和农活后,孙沛栋就先洗净手,从袋子里拿出吉他,来到河边练习邓老师教他的《送别》曲目。虽然有些地方还弹得不那么流畅,但他已经感到了音乐带来的欢乐。
“用音乐改变一个村庄,让音乐给孩子们带去欢乐”,这是邓小岚老师所坚持的信念。她说:“这些从小得到音乐熏陶的孩子们,当他们长大以后,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希望音乐可以给他们慰藉、鼓励和支持,这对他们一生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土耳其的客人
8岁的叙利亚男孩易卜拉欣忍受不了亚拉达吉难民营里的无聊,和表哥阿里翻出铁丝网围墙,来到外面的一处牧场。这里有青草、山羊,还有一群土耳其的小伙伴,比难民营里有趣多了,这就是他们的游乐场。
两年前的一天晚上,爸爸带着全家及亲戚们几十口人离开熟悉的家乡,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来到了土耳其境内,住进了亚拉达吉难民营。易卜拉欣只记得他刚发的新课本都忘记带了,还经常听到爸爸和叔叔们在一起议论巴沙尔·阿萨德——他的画像在叙利亚几乎到处可见。易卜拉欣曾经问过爸爸什么时候能回去,不要住在这无聊的难民营了。爸爸的回答总是:再住一段时间,等不打仗了我们就回家去。
在难民营已经住了快两年了,看情况还要继续住下去。想起这事,易卜拉欣就很不高兴。他一用力,把脚边的一颗小石子踢飞得很远。
亚拉达吉难民营建在一家医院的空地上,营区由一片蓝白色的帐篷组成,周围围上铁丝网。难民营有两个门,出入都要查验证件,非常严格。易卜拉欣曾经看到过受伤流血的大人被抬进来,每天都有不少家庭搬进来,也有一些家庭找到了亲戚朋友投靠搬走了。易卜拉欣的小朋友们也总是换来换去,有的刚熟悉就搬走了,有的刚来不认识,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玩。
蓝色的帐篷布被一些淘气鬼弄出一些洞来,易卜拉欣就和小伙伴们透过这些洞向外望,他们把这些洞叫做碉堡瞭望孔。附近农场住有一些土耳其人家,那些土耳其孩子对这个蓝色篷布围起来的难民营也很好奇,于是有时候也趁守卫不注意从底部掀开篷布看看里面的情况。一来二去,难民营里的叙利亚孩子和外面的土耳其孩子成了好朋友。
土耳其孩子称易卜拉欣他们难民营里的小朋友为“客人”,因为大人们都是这么称呼的。易卜拉欣并不觉得这个称呼有什么问题,只是觉得老在一个地方“做客”不好。好在是这里没有枪炮和爆炸声,比较安全。易卜拉欣一直盼望着有这么一天,早晨醒来的时候,爸爸对他说:“我们要回去了,易卜拉欣!回去后你可以开始上学了,还有新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不用再在土耳其‘做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