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映山和吉州窑
2013-04-29璐妮
璐妮
“先有吉州窑,后有景德镇。”吉州窑,坐落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镇,吉安古称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窑口始建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经过现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所长伍映山及其团队的数年努力,窑口逐渐得到恢复保护,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伍映山被授予吉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
窑口恢复
2003年,到吉州窑开展陶瓷恢复工作的伍映山完全是个门外汉,“正因为是外行,初生牛犊不怕虎”,于是他摸着石头过河,“看书、研习,一个书籍一个书籍来,还向专家请教。”
据他介绍,吉州窑具有产品多样性和装饰多样性的特点。其中木叶天目“化灰烬为神奇”,它将真实树叶作为陶瓷制作材料,一次性高温烧制,技艺独特。而剪纸贴花将民间剪纸作为陶瓷装饰,将两种文化融合。伍映山说,“木叶一般用于茶具,这种装饰釉将陶文化、茶文化等相融合,不仅有审美上的愉悦,而且在哲理和情感上带给我们共鸣。”另外,吉州窑釉下彩绘对景德镇元青花有促进作用,所以民间有“先有吉州窑,后有景德镇”的说法。伍映山认为,一是吉安和景德镇都在大江西范畴内,交通便利;二是人口的流动,元末吉安人文天祥揭竿而起,大量技工迁往景德镇。此外,吉州窑窑变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
伍映山表示,对吉州窑的认识和恢复得益于逆向思维。2003年到景德镇参观的他发现,上世纪80年代吉州窑的考古调查中对原料的加工记载甚少,而景德镇陶瓷的原料都是用水碓将坚硬的石头打成粉末,由此他确定了吉州窑原料的地域性,并采用同景德镇完全不同的加工方式。
伍映山总结出吉州窑须坚持的三个方面:1、原材料的独特性,即地域性;2、风格上的传承性,区别于景德镇;3、讲究独特的烧造条件。在此过程中,伍映山带领团队加强对原材料的实验,对装饰技艺的提炼,对釉种的研究,同时注重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历史学的支撑、考古学的支持,加上科研数据的测试,使得吉州窑的恢复成为可能。
到京取经
此次进京的伍映山想找非遗保护的倡导者冯骥才“取经”,因为他遇到了“坎儿”。永和古镇非常符合吉州窑生产环境的需要,令伍映山苦恼的是,“做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就会说投资一个多亿建成公园,由技工为游客做表演。”他认为,民窑的核心部分应该和当地民间文化相关联,和老百姓生活紧密结合,而不是放到公园或者城市。伍映山坦言,遇到政府的干涉只能“打游击”。
苦苦寻觅下,他找到一处赣州村落,民风淳朴、房租便宜、环境和艺术贴近。对于植入文化理念来保护村落的理念,当地也颇为认可。闻风吉州窑要搬迁,有好多艺术家纷纷响应。然而,法律上对农村房子和宅基地都是集体用地的规定,让这个想要将文化元素和村落保护结合起来的非遗传承人犯了愁……
另外,伍映山发现,“非遗项目申请到之后,资金大多用于形象工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人,他对授予个人荣誉称号的保护方式并不认同,“非遗应该保护的是技艺,而不是某个人。”鉴于吉州窑工序较多,目前进行了木叶天目、剪纸贴画、釉下彩绘、黑釉四个分项保护机制。但他表示,申报过程中需要排队,地方机关利益之争使得保护形不成合力。
其实早在吉州窑申请非遗项目时,伍映山就深感体制机制对非遗保护带来的不便,“吉州窑研究所隶属旅游局,而非遗保护是文物局,政府不同部门存在相互扯皮和恶意竞争现象。”2004年得知申报消息,伍映山便向县级相关部门打报告,直到2008年吉州窑才通过非遗立项,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市级、省级、国家级……吉州窑的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
产业化思考
谈到吉州窑恢复,伍映山说在他上任的2003年就已出产第一个成品,只是比较粗糙。经过十年的摸索,如今的出产遵循实用至上的原则,“一个厂家要生存,产品就要和市场结合,我们不做仿古制品,但是要运用古代技艺服务于现在的产品,吉州窑必须坚持的是泥巴与火的艺术。”但是市场上鲜有恢复的吉州窑产品售卖,伍映山表示,只有10个人的团队在做,产量很小,主要是保证当地政府的一些礼品提供。
曾有多个展会免费邀请吉州窑产品去参展,但作为政府事业单位的吉州窑由于“没有合作的途径”,表示很无奈。如今,伍映山觉得“应该考虑市场化这一步了”,他说自己坚守在研究所的同时会带团队出来,“非遗和产业化不能混到一起,应该是两条线,两个团队来做,由非遗来指导产业,而不是直接产业化,其实就是投资者、技术和市场如何结合的问题”,伍映山庆幸的是,吉州窑的市场还是一张白纸,但他最担心政府参与会把它做成另一个景德镇。在他眼中,景德镇很有名,但仅仅是地理符号,与上世纪70年代地理符号兼产品品牌标识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对于当下将青花印在马桶上的所谓“创意”,伍映山表示不敢苟同,“曾有烟纸行业的老总和吉州窑谈合作,要将木叶天目运用到烟灰缸上,我坚决不同意。”他认为,这样的运用是对文化的亵渎,每一种装饰都有它的特性,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规范,它是有规矩的,什么样的东西应该用在哪里很讲究,和现在的西方创意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