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基层干部敢担当的政治生态
2013-04-29
理论与当代 2013年9期
7月4日的《环球时报》刊登评论说,中国的活力及社会稳定的保障来自于基层,各地基層政权的执政能力决定着全中国社会治理的水平和质量。其中基层干部的工作主动性是整个体制战斗力的源泉。一段时间以来,“谨慎”和“低调”的为官取向在不少地方官员的圈子里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则成了一些人的座右铭。对于明显存在的问题,有些官员选择能不碰就不碰,能绕开就绕开,以免一旦处置不成功,引火烧身。对于改革中遇到的难点,或者发生的重大问题,一些官员尤其不敢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在第一时间采取果断措施,他们更愿意把问题层层上报。等上级领导给出指示,他们会根据领导的决策“坚决贯彻执行”。这样一来,各级官员都很“正确”,谁也不会“犯错误”,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间和环境却可能错过。这当中不光是基层干部的惰性,决策机制、对干部的奖惩办法,以及基层干部的权责不统一都是问题的一部分。要让基层干部更加敢于担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显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的体制不能引导基层干部攀比谁升得更快,而要激励他们建立实功,担当责任。要在制度上鼓励基层干部创造性地大胆工作,权力监督体系和追责制度要与之协调统一。中国必须建立所有官员都承担责任、都动脑子、上下充满活力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系。不能一个部门、一个城镇只有少数几个人着急、担责,其他干部都很“听话”,成为问题的“二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