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了解的李烈初

2013-04-28袁水清

收藏 2013年2期
关键词:书画

袁水清

2012年12月21日这天是农历壬辰年冬至,刚下过一场小雪的古城西安格外寒冷。下午3时许,我在编辑一篇急稿时突然接到浙江金华李烈初先生次子李也红的电话,说他父亲虽经医院全力抢救,终因医治无效于昨天去逝,享年85岁。闻此噩耗,我的眼眶立即湿润了。令我伤悼的原因,是李烈初乃我敬重的一位耆老、《收藏》杂志的一位资深书画作者。数月前,我还就《收藏》创刊20年向他约稿,他满口答应。后来才得知先生因肺部感染已经住院治疗。编辑部曾让我代行探望并对李老作专访,因路途遥远、工作繁忙终未成行,没想到竟成为一大遗憾。欣慰的是,先生生前寄给《收藏》专栏稿件的最后一篇《卧游山水神往太虚》,已刊发在2013年第1期。我原本在编处这篇稿件时于文末注“全文完”字样,张少华主编说待先生康复后再约续专栏,故未加注。岂料先生驾鹤西去,这篇竟成为其专栏的终结。痛惜之余,本刊编辑部立即拟了唁电,当日下午发出。几天后,中华收藏网编发的《李烈初先生因病仙逝,<收藏>发电吊唁》的消息不胫而走,通过互联网迅速传开。

《收藏》杂志的资深撰稿人

李烈初,1928年出生于浙江东阳县。晚年定居浙江金华市。他一生坷坎,人生平凡而充实。他4岁丧父,10岁逢日寇侵略中华;读高中时带头反对苛捐杂税,几遭不测。从1949年9月起,他先后在浙江公安、水电系统工作38年。其中“文革”中被打入“牛鬼蛇神”之列,下放做钢筋工作10年,遂自号“铁匠”。1987年10月从浙江省水电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离休。他是中国作协浙江分会会员。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以“火刀”等笔名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多篇,其中《地理教员》编入建国优秀小说选辑。先生博学多才,毕生爱好书画收藏与鉴赏;步入暮年,依然坚持写作,并将写作重点转向书画的收藏与鉴赏。

1993年7月,当他在金华文物市场地摊拿起一本《收藏》杂志来看时,如获至宝,因为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读物和园地。他马上补足创刊以来的《收藏》杂志,并试着向《收藏》编辑部投稿。

1994年1月,李烈初2700字的《三十春秋鉴一画》在当月的《收藏》杂志发表。他在文中讲述了自己20世纪50年代末购得的一册曾经翁同龢珍藏的恽南田10页绢本花卉册,因存疑而探讨、请教,历时32年,最终得出结论:该花卉册是尽得恽南田真传的张伟的作品。使读者了解到书画收藏投资有风险,书画鉴定之艰难。随后,他全身心地为《收藏》撰稿,这一年。他的《清末画家鬻画一斑——我收藏的书信一束》《粱楷工细人物画考》《端午佳节钟馗涤氛》《于髯公其人其字》《赵怀原书作质疑》等8篇稿件被《收藏》刊发。1995年,又有先生的9篇文章被《收藏》杂志发表。其清新的内容,生动的文笔,层层剖析的行文,深得读者的喜爱。

2010年下半年。我刊决定从2011年元月起开辟“专栏”栏目。编辑部先在著名收藏家名单中选定作者,然后由我约稿并编处。我向李老电话说明了专栏稿件要求后,他十分重视,很快寄来拟撰写的专栏“书画延年”的写作规划,共12篇,每篇都有内容概要,并在征得责编同意后,先寄来4篇手稿。从此,我成为李老专栏稿件的第一位读者。2011年4月,“李烈初专栏·书画延年”的第一篇《揣骨听声真伪莫辨》与读者见面,之后连续发表,读者反响很好。

综合李烈初向《收藏》的来稿有三个特点:一是质量高,几乎全被采用。李先生近20年来向《收藏》寄稿除两篇因专题版面所限未被采用外,累计刊发86篇(附刊发目录),计30多万字,足见稿件质量之高、对《收藏》支持之大。二是内容基本为李老对书画收藏鉴赏的切身体会,“举凡书画之发展,历代之得失,画家之功过,书画之疑义,画价之变幻,装置之格式”均“我文我书,见解独到”,寓精深的书画理论和宴践经验于轻松畅达的文字,让人受益匪浅。三是文风朴实,结构严谨,词句典雅,誊写清楚,无需编者过多修改。李烈初的子女告诉笔者,他们整理其父遗物时,看到他父亲的书桌上仍摆放着为《收藏》撰稿的写作提纲和资料摘录笔记。李烈初先生对《收藏》情有独钟,他的深情厚谊怎不令人欷献、感怀!

著名书画鉴藏家

李烈初一生对书画钟爱有加,年轻时就开始有意识地收藏书画。他相信缘分,认为“人生得失转折,皆缘分使然,收藏书画更是如此”。其实,缘分仅是收藏成功的一个因素,拥有丰富的书画知识、高超的鉴别力、雄厚的资财是关键。李烈初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多数人无收藏意识,“文革”中艺术品几乎一文不值,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艺术品从零资产到逐渐增值,直至天价频出的今天。他靠对书画的痴情,靠他掌握的渊博的书画鉴赏知识,靠他的精研,靠一双慧眼,先人一步涉及书画收藏,收获颇丰。他的书画收藏投资少、藏品丰,且不乏名家之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烈初曾以1元钱在杭州一旧书店买了一幅林风眠的绢本山水中堂。还买了几件名家之作,如现代曾熙写的斋额、名僧太虚法师和爱国人士沈钧儒写的斗方;不几年,以3元钱买了一幅“金陵八家”之首陈卓的绢本《藤本仙女图》。1965年,又在杭州以5元钱买了尺幅为101×41厘米的董其昌草书轴。受家庭经济条件所限,特别是李烈初整整31年生活于穷乡僻壤的水电工地,六口之家仅住一间宿舍,所以他的书画藏品多是扇面、册页、斗方之类的“小件头”,也藏有一些画册。他对这些藏品反复研究、欣赏,为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书画鉴定是李烈初的又一专长。他在20来岁时,就努力结交老一辈书画鉴藏家,聆听他们的宝贵意见,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之后,书画收藏大家的专著出的多了。他就攻读专著充实自己。李烈初鉴定书画,主要靠观察书画上的岁月留痕,从材料、墨色、印章、装裱诸多方面审视。他生性率直,对假书画敢于坦言:“我发现有几位新大师鉴定为真迹的古书画,其实是赝品,是较新的赝品。什么王铎、傅山、昌辟疆、伊秉绶的墨宝,都是新造的,没有岁月沧桑的痕迹。”

李烈初书画鉴藏文章被接连刊发后,全国各地经常有书画爱好者或给他写信、或登门讨教,据李也红讲,他父亲总是能竭尽所能,当面解答疑难,或遂一复信。“有时因为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他会一连几天翻阅资料,甚至半夜里想到了线索也会立马起来求证”,决不敷衍了事。一次,邻县一位腿脚不方便的艺术爱好者让人背着上门拜访,“父亲大为感动。第二次那人又要求鉴定,父亲恐其舟车不便,竟自己主动上门回访。结果在那人的藏品中发现了罕见的全套明版罗教禁书,立即向有关部门和杂志写推荐文章,使珍贵文物得以重放异彩”。

李烈初对于自己书画收藏鉴赏的心得体会,能及时整理撰写成文发表,并集结成书稿出版。2005~2009年5年间,浙江大学出版社共出版李烈初编著的《书画收藏与鉴赏》《清磐远韵:书画印泉趣谈》《书画鼓吹》《麈(zhu)谈逸闻:书画文玩品鉴》《荼韵悠悠》5本专著,影响深远。

书法自成一格

李烈初不仅在书画研究方面造诣深湛,而且因秉承家源,书艺也相当超俗。李烈初祖父李春楼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庠生,院试第一。宫至浙江省高等法院推事。受其影响,李烈初从小酷爱文学、喜爱书法,崇拜有知识的人士。他年轻时不仅荣获浙江省中学生作文比赛第一名,而且书法就不一般,因此还与于右任结缘。1948年李烈初在老家搞学生运动受到迫害流落到南京,在宁夏路2号于公官邸求见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时,侍从传话要他写明来意。于公见了李烈初写的自介信,发现书法、文字俱佳,就传见了他,并留在西康路1号监察院秘书处缮校股担任录事。之后几十年来,李烈初通过饱览名家碑帖,刻苦研习,加之博学多识,书法自成一格。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展览中获得好评。

李烈初的来稿来信皆为手书,其行草如跑似飞,气韵动人。于是热爱钱币和书画收藏的我向他求字。李先生于2011年底寄来四尺整张墨宝一幅,并谦虚地说“先生嘱书,盛情难却”,但自己“人老书不老,让您见笑了”。我展阅后方知,先生不仅书法别具一格,且所书内容与众不同,完全为创作,与我之喜好相融,其释文如下:“王时敏好书画,一日苦嗽,得见王石谷画《溪山红梅图》,欣赏累日,霍然病失。戴熙工画山水,与其父均嗜古钱。其父病痈卧床呻吟,忽得珍币天策府宝,摩挲把玩,遂进餐饭。”其中提到的“天策府宝”钱,乃十国楚王马殷受后粱太祖封为夭策上将军,于乾化元年(911年)所铸,因传世及出土极少,甚为泉家珍爱。此幅书法既有收藏典故,又熔书画、钱币收藏的乐趣于一炉,同时也契合了我的爱好,书体潇洒,真乃绝妙佳作,非有融古通今的学识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不能至此境界。

李烈初在住院半年后离开人世,住院期间还牵挂为《收藏》写稿一事。他的遗憾是有一个心愿尚未实现—赴台拜祭恩公于右任,虽曾蒙现台湾监察院邀请,但因两地体制原因未能成行。两件事没有做完:一是将近年所写集结为第六本书——《书画一家言》出版;二是为浙江省古籍出版社点校的俞曲园《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录》尚未完成,其子女表示将尽快取得朋友的支持,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

李烈初的一生已经很完满,他用足了宝贵的光阴,为社会、为《收藏》释尽了自己的光和热。他的文童、著作及风范会永垂于世,嘉惠后人。

责编有仪

猜你喜欢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