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2013-04-28冯冬花
冯冬花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还有人这样说过: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国民阅读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阅读能力将成为现代人必备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上所说都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既然这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理应特别重视阅读教学吧!然而阅读教学的现状却颇令人担忧。别的不论,单看我们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是如何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就可窥见一斑。
教例一:
某老师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在导入所学课文后,即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之后老师对生字词做了检查矫正。然后就提出两则寓言的几个角色谁来表演,教师从举手的同学中挑选了几位同学,这几位同学又被分为两组充当一定的角色上台做了表演,表演结束后有笑声和掌声,教师却未做任何评价,学生也没有机会做什么评价。随后教师又笼统地提出了几个问题,学生做了回答后,教师还是没有一句评价。整堂课就这样在热闹中结束了。
教例二:
有位老师教学《安塞腰鼓》时,投影出示:整体感知“安塞腰鼓”的艺术形象后,即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又提出了问题: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是那一句?你的感受呢?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请用“好在——,你听(看) ——”的句式回答,提示从四个方面叙述。片刻之后,几乎是老师独自归结出: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搏击的后生、奇丽的舞姿这样的四个场面。随后即又转入下一个环节。老师提出:课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投影紧跟着作了提示:安塞腰鼓之劲。学生又一次齐读课文。之后老师又提问了:课文大量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投影配合出示了“排比及其概念”后,又安排学生男女生分读、齐读。学生刚读完,老师又要求学生画出一些难句,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也就两三分钟后,老师利用投影出示了:悟读主旨,而主旨也几乎是老师一口气说下来的,学生做笔记都跟不上,就又得按老师的要求行动了:请各位同学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从“安塞腰鼓”中读到了——,老师投影出示了一个例句,学生来不及思考,下课铃声就响了。
其实,针对上述两个教例不难发现:教例一中的教师在课堂上基本没有让学生去读课文,只是粗略地过了字词,然后就转入了学生自由的表演。学生表演的如何,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教师不做要求评价也不引导,那么学习课文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究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也就不得而知了。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学生多笑了几声,多鼓了几次掌而已。而教例二中的教师,一节课又是齐读,又是分开读,读得可谓不少,但是否就真正收到了读的效果了呢?上课开始还未整体感知课文就来了一个齐读,学生连生字都没有解决,怎么能读齐,能感知到什么啊!而且整堂课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走,根本不知在干什么。只有老师的预设,哪有学生的生成?更没有思考的空间,只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以上两例仅是笔者在平时的观课中积累的,而类似的教例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是屡见不鲜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学习、思考、摸索、研究,对阅读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那就是阅读教学不能不以读为本。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等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或得到的。而兴趣、习惯、方法等又是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将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切围绕考试而行,考什么我就教什么,考试中怎么考我就怎么教,于是近年来出现了淡化文本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虽说也是教学生一篇篇地学习课文,可往往是还未真正走进课文就急于跳出,重点用来搞一些表演展示、扩展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还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试想,如果学生不走进文本,怎么能感受理解呢?欣赏和评价就更谈不上了。那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又怎么有效进行?课堂上的对话如果成为信口开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的结果,那就无法提高课堂效率,更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了。因此笔者以为“以读为本”应该将文本作为主要的阅读对象,使文本成为开展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进行语文活动的主要平台,真正发挥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向作用和示范作用。当然在解读文本基础上的拓展也是应该和必要的,尽管语文教科书所选课文文质兼美,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哲理美于一身,但也绝不拘泥于一学期只学一本教科书,希望学生在文本的引领下,能够有更广泛的阅读。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常言道:课外功夫课内养成。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养成的兴趣、习惯,学到的方法,一定会让其终身受益。
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读”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阅读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其功能是各不相同的。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变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了。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才会收到应有的理想效果。一般情况下,一篇课文初次阅读是不能用齐读这种阅读形式的,因为学生还没有准备,会存在一些障碍,有的同学在齐读中跟不上集体的步伐,对学生个体与集体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只能采用学生自由默读或教师范读的形式,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了,对文本不仅有了感知,而且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不断地合作、讨论中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这时集体朗读就最实用,既能读齐,又能强化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如读课文时经常用到的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以后会潜移默化地在工作实践中用到、用好。
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只要能将文本作为最好的范例,加以引导,科学地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多读多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这就真正做到了“以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