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问题意识 实施有效教学

2013-04-23刘正将

考试·教研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突破口契机问题意识

刘正将

【摘要】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多,而学生向教师提问的少,学生提问能力差,几乎无问题可问。因此,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改革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情境 突破口 契机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92-02

1 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之所以不敢或不会向老师提问,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缺少让学生提问的环境。即使学生提问了,也只是得到教师草率地回答,未得到教师的鼓励,有时学生想要提问,却没有时间。

1.1 要创设矛盾情境——设置疑点

设置矛盾情境是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时要故意设置学生之疑点,引起学生的争论或造成概念、认识上的冲突,从而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在教师故意设置的矛盾中,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此时不失时机给学生以明确答案。像这样学生的认识在被教师一步步揭示的矛盾中不断提高,逐步前进。疑点不但得以顺利解释,而且这样得到的知识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1.2 要提供足够时间——保证质疑

好奇心是每个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教师在教学时不单使学生一听就懂,而且要在懂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含有学生未知因素的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和探索的兴趣。在一节课中,教师如果从头讲到尾,不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显然,学生有问题也没有机会提。因此,在课内,教师的组织教学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时间。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可在课刚开始时也可在课结束时,也可在课中间,具体要看上课内容的实际需要来做出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

2 吃透教材,选准提问的突破口

学生能自己提问题是老师教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经常用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也正是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思考。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稍加引导就会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提问题的技巧:

2.1 好的问题,能围绕重点,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把握课文

设计围绕重点实施教学的“问题”,用一个或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整个课文,是成功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先决条件。例如教学《老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夫能跟作家成为朋友吗?一个幸运的人会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信赖真的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个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课文,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围绕课文的重点,其实不然。其一,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要理解“我”的幸运和“老王”的不幸,必须先从语言文字上去感知,然后上升到理性的判断,形成概念;其二,问题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自觉阅读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处在探索的情景中阅读,提高了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三,学生在阅读中既要感悟“老王”的不幸,又要感悟“我”的幸运而且更需要一一比较、辨别,才能最终全面把握课文,准确回答问题。问题回答准确后,整篇文章的重点就基本把握了。

2.2 好的问题,能把握难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探究课文

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是剖析难点的方式之一。还是以《老王》为例,文章的结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读了本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这个环节通过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的确,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一群和老王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许多图片给同学们观看,许多同学看后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及时进行了总结:跟周围这些不幸的人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呀!今天,我们能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又是多么的幸运呀!那么,幸运者应该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同学们,请记住不要放弃每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个问题在结尾的地方提出,既有一定的提示性,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畅所欲言;另外,这个问题能避免学生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在比较中探究,难点也就自然化解了。

一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在问题的导引下,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就能得到恰到好处地践行,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就能得到有机有效地落实。

3 吃透学生,把握提问的契机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原则启示我们:备课不但要备“大纲”、备教材、更重要是备学生。为了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可在课堂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互相讨论的方法,质疑问难,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求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1 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提问的观念,懂得学会提问对自身学习带来的益处,并让学生做到敢于提问和乐于提问,以养成向教师提问的习惯。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经常在预习新课和复习旧课中,准备几个最难的问题。上课时,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提一些自认为重要的问题,其他学生如有异议,教师可鼓励他们提问。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质量,一定要少而精。如果学生提的问题简单、重复、不着边际,不但不能达到教学和训练的目的,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3.2 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尺度

课堂提问应以谁为主?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多向性,既要重视教师精心提问,又要重视学生质疑问难。学生不但要敢于提问,更要善于提问。提问虽然可以在课内外任何时刻进行,但在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提问:学前预习时提出质疑之处,学中听讲时提出困惑之处,学后总结时提出不懂之处。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老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提问后,教师不要立刻回答他们,要引导他们仔细读书,引导他们正确思维,引导他们自寻答案,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致力于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宋代朱熹所说的“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对增进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以及发展学生个性的潜能等方面均能产生奇效。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就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突破口契机问题意识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寻觅解中考填空压轴题的突破口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尝试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盘面拉升暴发点与契机
失恋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