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

2013-04-23罗立科

考试·教研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点轨迹方程

罗立科

【中图分类号】 G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88-02

1 一则案例

高二上学期,学生学习了“抛物线”这一节后,我精心挑选了这样一道例题:过抛物线的顶点O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1)求线段AB中点的轨迹方程;(2)求证:直线AB过定点;(3);(4)求面积的最小值;(5)过O作,求点M的轨迹方程。

选择这道题的目的有二:一是紧扣本节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参数法求轨迹方程;二是培养学生运用直线与抛物线的有关知识解答综合问题的能力。

当我把题(1)的幻灯一打出来,学生在下面就做开了,大约过了七、八分钟。

学生1:老师,做这道题可设参数,线段AB中点的轨迹方程是(他大概有点兴奋,忘了提问前要举手,不过我的课堂是允许学生有这种行为的)

我叫学生1上来,将他的解答写在黑板上,他是这样写的:设直线OA的方程为y=kx,直线OB的方程为,AB的中点M的坐标为(x,y),由

消去k得AB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

这个解答非常精彩,与我备课时考虑的解答不谋而合。我随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并启动“几何画板”动画显示了曲线的轨迹。到此为止,我设计的这道题目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正准备往下继续讲解例题时,“啪”,一只手举了起来,我一看,是一位数学不怎么样的学生2,很爱玩,但思维活跃。

我问:学生2,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2:老师,你讲过解答与弦中点有关的问题用“点差法”较简单,但我用“点差法”解答此题却得不出结果,难道这道题就只有一种解法吗?

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我备课时并没有考虑过,用“点差法”能否解答出此题,我心里也没有底。是继续演“教案剧”,还是顺应学生呢?如果继续按备课时的思路上课,能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2的问题我可以一晃而过,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能就要被我扼杀;如果顺应学生,我又担心时间是否允许。瞬间,我还是选择了与学生继续交流。

“你是怎么解答的呢?”我问。

学生2:设A(),B(),AB的中点坐标G(x,y),由

下面我就无法解答下去了。我叫学生2坐下,想让全班同学讨论完成学生2的解答时,这时学生3又站了起来,学生3也叙述了他的一个不完整的解答:

我不能消掉,难道我的方法是错误的吗?

整个班级一下子乱了起来。我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为了使讨论更有效、更深入,我立即把学生分成二大组,一、二组分别讨论学生2、学生3提出的问题并完成解答,每一个大组进行讨论后选一个代表进行发言。时间漫漫过去了,我看他们讨论得差不多了,就让他们每组发言。

组1:如果直线AB过一个定点,由,则方程可求出,我们验证了直线AB过一定点(2,0)

组2(选出的代表仍然是学生3,很兴奋):根据学生1的解法,我们猜测

AB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我看学生2、学生3的问题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学生2、学生3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于是我作了一个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都表现得很好,尤其是学生2,学生3开动了脑筋,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又猜想、证明了两个性质:。(2)直线AB过定点(2,0)。对于这一道题,你还能否提出一些问题呢?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又讨论开了。大约过了6分钟,我看快要下课了,学生陆续开始发言了。

学生4:是否有最大(小)值?

学生5:若,直线是否还会过定点?AB中点的轨迹方程是否还是抛物线?

学生6:过O作OMAB则点M的轨迹方程是什么?

学生7:若M在AB上,,M点的轨迹是什么?

至此,我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学生已全部提出来了,而且,还提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下课铃声响了,看来下一节还得继续探讨下去。

2 几点思考

2.1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否催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基本上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课堂上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极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学生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怎么称得上主动发展,其创新精神又从何而来?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学生心理上讲是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否催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众所周知,问题意识是任何儿童生而有之,儿童的好奇心很强,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要问一问,甚至会刨根问底,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为什么学生上了中学后,在学习上特别是课堂上越来越缺少这种意识呢?

在课堂上,学什么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怎样学习是老师备课时设计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控制的,还有课堂时间、纪律的各种限制,这些都使学生的思维失去了一种自由状态,学生的问题意识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疑问的处理不当,也是扼杀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原因。如案例中学生2、学生3提出的问题,老师为了完成“课堂计划”,不是顺应学生,而是回避问题,继续演“教案剧”。当学生问到某些“边缘”问题时,往往以各种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说,这个问题到大学将会学到,这个问题高考不会涉及,或者会说,课堂上几句话讲不清楚,课后我们再探讨,而课后因为老师或学生的原因未能将问题弄清楚。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学生的提问变成了无意义的行为,挫伤了学生其探求结果的心理需求。当学生产生问题的动机和提问行动受到了一次次的挫折后,那么学生再次产生新疑问的心理动力也就会逐渐减弱。

教学中,教材、教师太多的权威也是催眠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因素。教材仅是知识的载体,并不是“金科玉律”,可是当我们的学生有疑问时,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教材上是这样讲的,这是教材上规定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似乎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的解答总是正确无误的,教师不能心理换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心中长期有太大的权威驻守,使他们敢于质疑的问题意识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2.2 新的学习方式呼唤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活动主体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所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意识中,包含着人们的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在学习认识活动中就具备一种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相反没有问题的学生,在学习上只会盲目从众,被动吸收,机械容纳。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性变化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由传统的向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每位教师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对过去教学的反思中,深深体会到,要促进学生形成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希望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学习,很可能是缘木求鱼。

2.3 培养和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美国教育家布鲁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关注学生问题的提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实际上,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那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哪些策略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营造发现问题的情境。

正如人们需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一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能在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问题产生的教学情景。

首先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安全、自由的教学氛围,如果没有以民主、平等、开放、宽容为特征的教学氛围,没有对质疑、求异和个性的鼓励和张扬,学生是不敢提出问题,也不愿提出问题的。

其次,问题发现的情境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一种情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才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冲动和欲望。

再次,问题产生的背景应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而不是封闭的,只有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才会是多样的,开放的。问题情景应成为架设学生问题意识的“脚手架”、 “催生婆”,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

(2)传授思维方法

教师应教给学生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直问直答式的低级认知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对问题变更、引申、拓展的意识,归纳推测,类比联想,改变属性、逆向思考,数学实验、追溯过程等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善待提问行为

对于学生的提问行为,教师既要及时鼓励、表扬,又要引导他们探寻解法,以使他们能独立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即使由于种种限制,教师不可能立即引导他们去寻找解决的途径,也要充分肯定其动机,肯定所提问题的价值,保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教材、教师、名人构成挑战时,应毫不含糊地肯定敢于质疑的精神。当学生提问行为受到保护时,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显现。

(4)尝试角色转换

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可让学生当教师解决某些问题,学生为了讲清某个问题会用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探求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充当教师的过程中会有“教然后知困”的体会,那么,学生当教师之前的“困惑”,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疑问,从而大大激活其问题意识。

当然,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远不止这些,最根本的是我们要切实树立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了、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自然显现出来。有了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切实可行了。

猜你喜欢

中点轨迹方程
浅谈求轨迹方程中的增解与漏解
无从知晓
关于几类二次不定方程的求解方法
中点的联想
捕捉物体运动轨迹
圆锥曲线方程的求法
根据勾股定理构造方程
多变的我
中点出招,招招喜人
圆锥曲线的中点弦方程和中点弦长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