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2013-04-23庞丽君
庞丽君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学习应该在情境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
【关键词】 教学情境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74-01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创新学习,才能让语文课的教学更加有效。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上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一些做法。
1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表达,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我在讲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时,有感于现在的中学生并不太了解中华民族那一百多年的惨痛历史,为了使他们能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崇高的品格,我于课前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使学生如临其境。影片中振聋发聩的音乐,熊熊燃烧的大火,侵略者无耻丑恶的嘴脸,自然而然的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怀着这份激愤之情,每个学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接下来的学习中,朗读、分析、感悟、写作一气呵成。课的最后,面对着圆明园焚毁后的断壁残垣,学生们娓娓而谈:努力学习,立志报国!
课堂教学中,播放《草船借箭》的影视片段,学生们品味着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周瑜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伴随着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欣赏着电脑屏幕上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沉浸在悠长甜美的音乐氛围中,学生感受到的是作者那份满心的喜悦。在这些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学生思维中的理性和感性成分相互融合,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由此可见,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可以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生气。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升华。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个课堂教学需要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板书完课题我即提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顺势提出“这是谁的坟墓?”“它什么样?”“为什么被称为最美的坟墓?”有了疑问学生便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自主学习。随着问题的逐一解决,学生积累了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了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学会了用朴素简洁的文字去描写眼中之景,表达心中之感。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和托尔斯泰本人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到了美的真的。正如一名同学在课堂练笔中写到的:“一个人不应过分追求外在美,更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修养,外在美只是一时的,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是我们一生一世都应该努力去追求的。”
所以说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忘我,唯生”,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课堂中会学、爱学、乐学,才会在这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习得方法,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而我们教师则需要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 创设表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教学《乡愁》时,我设计了仿写的环节,希望同学们能仿照课文,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但效果特别不好,连最爱发言的白硕同学也只写出了干巴巴的两三句,这是在一班的情景。
课下我及时反思,到二班的时候,我改变思路,在仿写前先将自己写的小诗声情并茂的朗诵给学生。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一条流淌的河
远走时
——乡愁是父亲门口久久的伫望
离家后
——乡愁是母亲眼角闪动的泪花
那条永远流淌的河呀
铭刻着我记忆最深处的牵挂
是一辈子也走不出的家。
然后我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大胆下笔。学生受到感染,也纷纷动笔,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就连不被看好的祝铭阳同学也写的很棒。
乡愁,是一缕柔柔的春风,轻拂那嫩嫩的柳枝;
乡愁,如一淙清清的泉水,滋润这静静的土地;
乡愁,似一首悠扬的乐曲,给予我前进的动力。
这一堂课大家都很踊跃,主动朗读自己的作品,精彩之作不时赢得阵阵掌声。
如果我们老师都能带着热情去创设利于学生读书写作的有效情境,并适当范读范写,相信一定能产生“身教则从”的效应,甚至达到“青出于蓝”的效果。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有效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语文教师如能明确目的、恰择时机、精选内容、丰富手段、扩展主体,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使其形真、情切、意远且理寓其中,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