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志愿服务机制化的建设
2013-04-23张蕾
张蕾
【摘 要】本文介绍了城北区志愿者服务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关键词】志愿服务;机制化;建设
志愿者是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志愿者协会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提供服务。
城北区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12年4月1日,目前,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志愿者行动已经在全市深入展开,并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志愿者队伍已经成为我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为加快推进“和谐北区”建设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1.基本情况
城北区志愿者协会坚持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理念,按照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植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的服务方向,在如何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使志愿者行动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高素质的志愿队伍,科学的管理机制,多样的服务形式,培育选树典型是志愿者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保证。
1.1选拔高素质的志愿者
没有高素质的个体,也就没有高素质的整体。为此,城北区志愿者协会把招募高素质、热心服务群众的青年志愿者作为志愿者行动的重要一环,认真抓好抓实。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组织招募与社会招募相结合,社会宣传与活动引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切实把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热心服务群众、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吸引到了志愿者的队伍中来,从而在全市形成了立体、多层面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全区已组织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平安志愿者、职工志愿者、科普志愿者、助残志愿者、社区志愿者、法律援助志愿者、三农志愿者、医疗卫生志愿者、环保志愿者 12支志愿者服务队,注册志愿者队伍15000余人,既有机关工作人员、企业青年职工,也有个体商户,其中业务骨干,技术能手更是比比皆是。
1.2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一支队伍充满无限活力的重要保障。城北区志愿者协会探索制定了《志愿者协会章程》、《志愿者活动制度》、《志愿者活动记录》、《志愿者协会奖罚制度》等一系列有形的规章制度,实施了“有偿+无偿”、“实体+服务”等具体措施和手段,建立了“依据社会需求、尊重主体意愿、强化中介服务、合理配置资源、确保服务实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形成了“志愿者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组”三级组织网络。同时,开展志愿者各类培训班10期,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纵横交错的志愿者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市城乡各个角落。
1.3采取多样的服务形式
自志愿者行动开展以来,城北区志愿者协会一直以活动为载体,服务形式已由最初简单的“单打一”服务向综合服务型转变,活动形式已经多样化。
⑴开展集中服务日活动。我们把“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作为全市志愿者集中服务日,根据志愿者的服务能力设置了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进千家万户开展各种志愿服务等不同的服务项目,同时我区的中小学校的青少年志愿者到小桥大街上开展了卫生整洁活动。
⑵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12年1月13日,团区委组织志愿者走进西宁市社会福利院开展了“情暖福利院,阳光志愿行”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慰问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却为福利院的“三无”、孤残、智障老人和儿童们带去一份祝福、一份欢乐,使志愿者的爱心也得到了升华,进一步激发广大志愿者投身于服务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决心。
⑶开展公民道德宣传主题实践活动。
2012年,为了深化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让市民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文明卫生的良好氛围,提升北区的整体形象,在北区团委的组织下,青海大学、青海职业交通技术学校的文明劝导志愿者服务队自发地走上街头,在城北区各主要路口开展交通文明劝导服务活动。
2.存在问题
2.1部分群众对志愿者行动心存偏见
一些群众对志愿者行动在新的条件下的作用和社会意义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总认为这是在作秀,是面子工程。对贫困的人群一次、几次的帮助,清扫几次公共卫生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看不到志愿者行动对促进社会和谐、感染影响他人的光辉一面。
2.2一些镇办只注重活动的推进,忽视了机制建设
一些镇办的志愿者行动存在被动服务现象,上面有要求有部署的时候,才临时集合志愿者参与活动,并且是去的晚,回的早,服务也是迫于命令压迫,流于形式,不是认真的、积极的去服务他人。平时管理没有健全的机制,都是松散管理,使工作后劲不足。
2.3基层志愿者活动参差不齐
各学校对志愿者行动的认可度和支持度较高,普遍建立有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组织的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在企业中存在着志愿者活动难以开展的情况,有些企业的团组织和广大青工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热情也很高,但是工作性质及现在的管理规定影响了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时间和精力。
3.意见建议
3.1加强志愿者行动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面,进一步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加强志愿服务意识教育,大力吸纳文化层次、行政级别、富裕程度较高的人群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扩大志愿活动规模,只有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带动吸引更多人群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建立志愿者表彰激励机制,对志愿者在工作安排、日常生活上给予照顾,并给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积极培养志愿者后备队伍,加强对非志愿服务人群的宣传教育,开展预备期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预备期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形成参加志愿者活动光荣、人人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3.2将那些党政关注、社会急需、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重点
在志愿者活动的项目选择上,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抓一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影响大的项目,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抓一个项目,就要将它抓好抓实。结合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使其向规模性、经常性和持久性方向发展。将农村贫困人口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点,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要大力实施“志愿者双休日服务计划”,志愿者服务要依托志愿者服务中心、服务站等组织网络,整合志愿服务资源,采取社会化的运作方式,围绕群众需求和文明建设确定服务项目,如帮孤助残、环境保护、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电器维修、维持秩序等内容在双休日深入开展服务活动。
3.3建立以会员会费、政府拨款、社会赞助等为主的活动经费筹措机制。
活动经费的短缺,使许多很好的活动项目无法开展。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以会员会费、政府拨款、社会赞助等为主的经费筹措机制,并不断开辟更多的筹措资金渠道,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志愿服务。提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有偿服务,扎实推进志愿者行动。但是,在有偿服务中,对伤残、特困、孤寡等五保户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志愿行动,要始终发扬共青团的优良传统,以关爱社会的青春热情实行义务服务,奉献一片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