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莱钢3200m3高炉调整风口面积生产实践

2013-04-23林晓辉王连昌

山东冶金 2013年2期
关键词:鼓风炉况炉缸

林晓辉,王连昌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银山型钢炼铁厂,山东 莱芜 271104)

1 前言

莱钢银山型钢炼铁厂3200m3高炉开炉后,对布料制度进行了调整,燃料比降低。2011年6月以来,因提升产能的需要,3200m3高炉扩大了进风面积。风口面积扩大,冶炼强度增加,煤气利用下降,消耗增加。2011年10月由于控制产能,对风口加衬套和更换小风口再次调整送风面积。缩小风口面积的生产实践表明,实际风速过大,燃料消耗增加。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间逐渐优化送风面积,风速和鼓风动能适宜,消耗降低。为进一步探讨3200m3高炉合理的送风制度,对风口面积调整情况进行总结。

2 调整风口面积生产及分析

2.1 第1阶段:扩大风口面积

因提升产能的需要,2011年6月借更换布料溜槽的机会,对高炉送风面积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36个Φ120mm风口中的9个更换为Φ130mm,风口面积由0.4072m2扩大为0.4278m2。

炉况的典型表现:

1)稳定性差,不抗波动,冷却壁温度容易波动,水温差4~5℃。炉况波动时燃料比上升,炉况稳定时燃料比受控。

2)高炉不接受高风温、大矿批、高顶压操作,不接受较重的焦炭负荷,入炉焦比由以前340~345kg/t的水平退到355~360kg/t。焦比低于355kg/t时风压高,炉况容易波动。

3)入炉焦比高,煤比水平偏低。

4)与扩大风口面积前比较炉缸长期处于不够活跃的状态,风口烧损增加。

2.2 第2阶段:缩小风口面积

进入2011年11月因控制产能的需要,高炉于11月19日借休风的机会,对6#、18#及30#风口加直径为84mm的衬套,高炉送风面积由0.4278m2缩小到0.3957m2。调整风口面积后,鼓风动能由14314kg·m/s上升到15275kg·m/s,炉缸逐渐活跃,透气性指数由33~34上升到35~36,煤气利用率逐渐改善,燃料比由522kg/t下降到512kg/t。因加衬套的风口容易结焦和损坏,12月5日将18#、30#风口小套直接更换为直径120mm的风口,保留1个加衬的风口。12月23日因限制产量,再次休风,将10#、22#、34#风口加直径为84mm的衬套,12月25日22#风口坏,直接更换为直径110mm的风口。至此风口面积为0.3997m2,实际风速维持在290~300m/s(见图1),平均鼓风动能达到16490kg·m/s。燃料比逐渐上升,26日燃料比由正常情况时的510kg/t上升到513kg/t,28日上升到519kg/t(见图2)。

图1 2011年12月缩小风口面积后实际风速变化

图2 2011年12月燃料比变化

2.3 问题点的原因分析

受焦炭质量的限制,长期维持与风口相适应的风量比较困难,鼓风动能仅能维持在13800~14300kg·m/s,远不能达到15000~16000kg·m/s的正常要求,造成高炉鼓风动能长期不足,炉缸中心难以吹透,炉缸长期不活跃,炉况稳定性差,冷却壁温度容易波动,水温差上升,燃料比因此上升。扩大风口面积后,焦炭质量满足不了高炉的强化需要,为了保证炉况顺行,中心焦比例由20%增加到25%,煤气利用水平下降,消耗增加,燃料比上升。再次大风口面积冶炼条件下,操作制度不够合理。

第二阶段缩小风口面积初期,保证了鼓风动能,炉缸逐渐活跃起来,中心逐渐吹透,透气性改善,煤气利用改善,燃料比下降。炉况接受风量能力提高,仍维持6150~6250m3/min的大风量作业,实际风速大大增加,从正常的280m/s左右上升到300m/s,鼓风动能达到17000kg·m/s,造成炉缸中心过吹,煤气利用下降,燃料比又呈现上升的趋势。

3 改善炉缸活跃性的措施

针对扩大风口面积后炉缸活跃性下降、炉况表现煤气流不稳、炉况稳定性差、燃料比上升以及缩小风口面积后实际风速过大、中心过吹、燃料比上升的现状,采取优化送风面积、优化高炉操作、稳定和改善原燃料质量等改善炉缸活跃性的措施。

3.1 优化高炉送风面积

2012年1月25日在原有送风面积的基础上,将原有的Φ110mm的风口调整为Φ120mm的风口,保留3个Φ130mm的风口,所有加衬套的风口全部去掉衬套,风口面积为0.4130m2,高炉的正常风量控制在6100~6200m3/min。需要控制产能时,风口面积调整为0.4035m2,高炉的正常风量控制在6000~6100m3/min。

主要送风参数控制情况见表1。

表1 优化送风面积后主要参数的控制

3.2 优化高炉操作,提高煤气流的稳定性

3.2.1 优化炉顶压力

正常炉况下高炉全风作业时顶压采用225 kPa,顶压与风量匹配,按照顶压=0.0368×风量来设定炉顶压力。在炉芯温度下降初期,炉况表现压量关系宽松,十字测温中心温度正常,仍然采用正常的顶压操作,炉芯温度继续下降,最低到了249℃。经过3个月的摸索实践,在炉芯温度下降期间,预示着炉缸的活跃性下降,为保证鼓风动能和实际风速,全风作业时顶压的使用比正常要低一些。优化实践表明:在炉缸不活跃期间,顶压=0.0355×风量,按照顶压与风量匹配的原则进行调剂,保证鼓风动能和实际风速,有利于炉缸活跃。

3.2.2 优化矿石批重

3200m3高炉2010年3月开炉,同年8月成功进行了大矿批生产实践,矿石的批重长期稳定在110~115 t。自从2012年2月炉芯温度下降以后,在炉芯温度下降3个多月期间,多次尝试将矿石批重扩大到110 t以上,炉况不接受,气流不稳定。只要矿石批重超过105 t,炉况表现压量关系比较紧张。通过摸索实践,在炉芯温度下降和回升期间,炉缸不活跃,将矿石批重稳定在100~105 t。

3.2.3 优化焦炭负荷

3200m3高炉炉芯温度下降之前煤比水平稳定在175kg/t左右,焦炭负荷持续在极限状态下运行。在炉芯温度下降期间,炉况表现好时,及时将焦炭负荷、煤比水平调整到位,始终让炉况处在极限焦炭负荷运行,炉芯温度始终没有回升的迹象。2个多月的摸索实践表明,在炉芯温度下降和回升期间,高炉的焦炭负荷必须保持稳定,保持煤比水平在170kg/t,比正常低5kg/t左右,有利于活跃炉缸。

3.3 稳定和改善原燃料质量

虽然精料对降低燃料比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精料水平。因此,在自身原燃料条件下,更要追求原燃料的稳定。莱钢3200m3高炉开炉以后,焦炭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是CSR下降到62%。为此,要求工长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及时跟踪原燃料的变化信息,做到预知预控,避免炉况波动。2)加强看料,每班两次,做好记录。原燃料变差时,一是加强筛分和降低差料的入炉比例,二是要做好原燃料的理化数据检测,及时汇报相关部门。3)加强槽下仓位、平铺料、筛网和筛速的管理,坚持半仓灌料,每班正常使用的振筛空振2次,检查筛底,确保不被堵塞,以保证筛分效果

4 取得的生产效果

在调整风口面积生产实践中,采取了改善炉缸活跃性的一系列措施,炉况顺行,炉况稳定性增强,燃料比下降,生产效果显著。与大风口面积相比较,炉缸活跃性增强,烧损的风口数量显著减少(见图3,2011年7—12月);优化送风面积后平衡炉温的燃料比由520kg/t降低到512kg/t(如图4所示);高炉接受大矿批、高风温操作,入炉焦比由350~360kg/t降低到335~340kg/t,煤比由150~160kg/t提升到160~170kg/t。

图3 2011年7—12月调整风口面积期间风口烧损数

图4 优化送风面积后平衡炉温的燃料比变化趋势

莱钢3200m3高炉从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调整风口面积的生产实践表明:1)当前原燃料条件下,送风面积达到0.4278m2以后,高炉的产能虽然得到提升,但炉况的稳定性差,抗波动能力弱,炉缸活跃性下降,每月烧损的风口数量增加,高炉的消耗增加,燃料比上升。2)大风口面积冶炼条件下,高炉不接受高风温、大矿批操作,入炉焦比上升10~15kg/t,煤比下降10kg/t。3)现有原料条件下,适宜的高炉送风面积在0.4035~0.4130m2,实际风速在280~290m/s,鼓风动能在14500~16000kg·m/s是合理可行的,且能取得比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猜你喜欢

鼓风炉况炉缸
高炉风口灌渣炉况快速恢复实践
红钢3#高炉降料面检修炉况恢复实践
高炉炉缸活性的分析探讨
红钢3#高炉全部风口灌渣快速恢复炉况实践
合作
游景山咏崇祯帝
莱钢1#1880m3高炉灌渣后炉况恢复实践
论鼓风脱湿对高炉冶炼的影响和意义
济钢3#1750高炉热酸处理炉缸实践
高炉炉缸侵蚀监控系统开发与应用